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萬噸生鐵,需要1000多萬噸的運輸量,所以這不可能是真的。周恩來就要顧明到河南去看看。顧明去看後,把土法煉出的所謂生鐵帶了回來,實際上,其中最好的也不過是含鐵成分較多的海綿鐵。大批農民上山鍊鐵,許多地方分不清什麼是鐵礦石,把比較重的黑石頭塊當成鐵礦,也弄不清一噸是多少,把一擔當作一噸。周恩來為了減少盲目性,想加以引導,每星期主持召開一次鋼鐵會議。秘書建議把大學裡化工系的學生派下去,幫助農民分析化驗鐵礦石。周恩來採納了,調了1。3萬多大學生去各地幫助分析化驗。但是,當時幾千萬人上山鍊鐵,這點大學生是無補於事的。到了冬天,中共四川省委工業書記陳剛向周恩來請示彙報,說四川還有幾百萬人在山上,既無寒衣,又缺糧食,鋼鐵任務沒有完成,怎麼辦?周恩來指示:立即下山。

大辦鋼鐵,使國家直接損失幾百億元,大傷了我國經濟的元氣。“大躍進”初始階段的幾個“大辦”中,還有一個大辦工業。地方工業盲目發展。周恩來不可能從根本上來制止這些“大辦”,但是在可能的範圍內,他潑了冷水。1958年7月,周恩來故鄉淮安縣的副縣長王汝祥到北京,想為辦地方工業解決鋼材問題,找到了周恩來。周恩來關懷地詢問了淮安的經濟生活,但是向王汝祥建議:淮安縣應該把主要力量放在農業上。地方工業除手工業和土法生產的以外,今年不宜搞得過多,而已裝置和鋼村都供應不及。倒不如集中力量先把鐵木農具廠搞起來,然後再及其他。這一段話,說明了周恩來是清醒地看到“大辦”中的問題的,但是他的這些思想當時未能引起全黨的重視,而在大辦鋼鐵、大辦工業的思想下,在財政下放的體制下,各地互相攀比,辦起了許多無原料、擠佔國營企業原料的社辦、縣辦工業。

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澤東在鄭州召集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大區負責人和部分省、市委書記參加的工作會議,這就是第一次鄭州會議。這次會議是為了糾正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以浮誇鳳、“共產風”和瞎指揮為主要特徵的前一段的“左”傾錯誤,提出社會主義時期不能消除商品生產,不能剝奪農民。接著,毛澤東又在11月21日到27日在武昌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員和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參加的會議。毛澤東在23日講了一次話,提出要“壓縮空氣”,辦事要有充分的根據,鋼產量計劃指標要降低,各部門都要把根據不足的指標降下來,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學破除了。接著,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在武昌召開,周恩來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提醒全黨認真注意在戰略上要藐視困難,在戰術上要重視困難,既要有沖天幹勁,又要有科學分析的原則,認真使經濟計劃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礎上,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互相保持適當的比例。

這以後,周恩來就比較好講話了。1958年12月27日,他在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上講了話。他說:1958年這一年,經驗有兩點,一是高速度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客觀可能性的基礎上,一是必須遵守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法則。第二天,他又召集陸定一、康生、張際春、周揚、楊秀峰、錢俊瑞、張子意、胡喬木、復衍、陳克寒、林默涵、徐運北、榮高棠、吳冷西、姚臻等,就文藝、衛生、體育等方面在高速度發展中的一些偏差,進行商議。周恩來指出:要承認共產主義的熱情,但“領導幹部頭腦要清醒”。他還說:我們每個人的講話如果不妥當,“完全可以駁,不要樹立迷信的權威”。

這時候,他已經在憂慮經過1958年的大浪費,1959年的人民生活了,12月24日,周恩來到河北安國縣和徐水縣視察,看了製藥廠、機械廠、農業紅專大學和一些新居民點。當看到把不夠中學程度的學生集中到一起學習,掛起大學的牌子,他心裡很難過,感到這是把黨的謙虛作風丟掉了,變成了浮誇。在回來的途中,他向陪同的中共河北省委領導人解學恭說: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隨便減少耕地,今年的吃飯不要錢的口號,“把共產主義庸俗化”了,到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糧食可能出現緊張局面。要注意聽老農的話:允許吃飽,但不能浪費糧食。

1959年從年初到7月廬山會議前,周恩來都致力於這方面的糾正工作。他認為:1958年全民辦企業,每個公社辦一點工業,一個縣辦很多工業,把材料佔用了,大企業反而感到不夠了。他同中共石家莊地委、河北省委負責人研究生產時說:去年由於對農業估產高了,在估高的基礎上生產佈局多了,造成了市場的緊張,現在要落實,抓工業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