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職的三個條件:一、負責制定對日外交方針;二、行政院的政治外交不必均提交中政會決議;三、中央財政歸行政院獨立主持。在蔣介石的支援下,汪精衛的要求被國民黨中委會全部接受,汪則於8月23日宣告復職。

不過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中,汪精衛和蔣介石被認為是賣國主謀,激進的愛國者們把兩人列為暗殺的物件。1935年11月1日至6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後中央委員合影照相時,大禮堂裡的秩序比較混亂,於是多疑的蔣介石臨時決定不參加合影,返回會議廳休息室。汪精衛見蔣介石遲遲不到,去休息室催促,蔣說:“今天秩序很不好,說不定要出事,我決定不參加攝影,我也希望你不必出場。”汪精衛說:“各中委已佇立良久,專候蔣先生,如我再不參加,將不能收場,怎麼能行,我一定要去。”攝影剛完,愛國軍人孫鳳鳴高呼打倒賣國賊,向正在轉身的汪精衛連發三槍,一彈射進左眼外角下顴骨,一彈從後貫通左臂,一彈從後背射進第六、七胸脊柱骨旁。

汪精衛被刺後,陳璧君首先趕來,見汪精衛倒在血泊之中,不由想起當年兩人赴京暗殺攝政王的情景,悲憤地說:“四哥,你放心罷,你死後有我照料兒女。革命黨反正要橫死的,這種事我早已料到。”蔣介石也從休息室趕來,汪精衛以為自己要死了,對蔣介石說:“蔣先生,你今天大概明白了吧。我死以後,要你單獨負責了。”

不過汪精衛的傷勢雖重,但所中的三槍並非致命傷,在南京中央醫院將左臂、左頰的子彈取出,但後背的子彈取不出來。汪精衛在遇刺後會見報社記者時說:“竊思本人生平並無私仇。而最近數年,承乏行政,正值內憂外患重重煎迫之際,雖殫心竭力,而艱難周折,外間何從得知?倘因此誤會,致生暴舉,於情不可無原。擬懇請國府,將牽連犯人從寬赦免。”

汪精衛被刺受傷後離開南京前往歐洲療養,辭去了行政院長和兼任的外交部長,行政院長由蔣介石接任,外交部長由張群接任。此後蔣介石的獨裁權力不僅在政府方面和軍隊方面,在黨的方面也增長起來。1935年12月2日至7日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上,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為胡漢民,蔣介石為副主席;最高決策機關的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則為汪精衛,蔣介石亦為副主席,但胡漢民和汪精衛都在國外養病,實際國民黨已由蔣介石一手操縱。

汪精衛被刺後,主和派的外交部副部長唐有壬又遭暗殺,此後國民黨內主張對日強硬的主戰派成為主流。蔣介石在軍政上“單獨負責”後,沒有汪精衛那樣敢承擔“賣國責任”的勇氣,所以蔣介石主政後的南京政府開始向主戰派的方向傾斜。1936年1月22日,外交部長張群對日本駐華大使表示:希望調整中日關係,否則只有靠戰爭解決問題。1936年6月蔣在講話中說:“中國和日本的衝突已不可避免,而且為期不遠了”。1936年7月的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上,主戰派大佔上風,確定了對日本採取強硬態度的政府方針。蔣介石在該會上表示:“絕不容忍任何侵害領土主權之事實,如危及國家生存,則必出最後犧牲之決心”。

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了軍人暴動的“二二六”事件,此後日本政府基本被軍人所控制。日本“二二六”事變以後,一些軍國主義狂熱分子又開始策劃“華北分治運動”,試圖將華北五省也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內。五屆二中全會後的南京政府,在華北問題上以不妥協的強硬姿態和日方進行交涉,12月3日雙方的談判決裂。正在這時,發生了西安事變。

“九一八”事變的最大“受害者”是張學良,《塘沽協定》又使張學良軍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地盤。1933年4月到1934年1月,張學良周遊歐洲各國,張回國後被任命為西北剿匪副司令,東北軍移駐西北,執行剿滅共產紅軍的任務。張學良在失去地盤後,一改過去的對日妥協政策,成為堅決的抗日者。張學良不滿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要求蔣介石停止對共產黨紅軍的圍剿,聯共一致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等人在西安武力扣留了蔣介石,試圖以“兵諫”的方式來迫使蔣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當時國內的許多人雖然對蔣介石的對日妥協政策不滿,但也不贊成張學良以武力對國家元首進行逼迫的作法。除共產黨以外的各路軍閥和各地實權者紛紛通電支援蔣介石,社會輿論也基本站在蔣介石一邊。南京政府更是採取了對張學良堅決不讓步的政策,包括蘇聯在內的各國也督促張無條件釋放蔣介石,使張學良處於十分為難的處境。蔣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