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是屬於音樂領域,但兩之間卻全然不是一回事兒。在華夏國國際鋼琴比賽中奪冠的我,能否在青歌賽中再度登上領獎臺?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吸引人眼球的新聞,無怪乎那些記者們看到我登場後,表現得那麼激動了。
這段時間以來,我剛參加完鋼琴比賽,復又殺入青歌賽,這也招至了社會輿論的許多評價,有的媒體盛讚我為“天才”,甚至毫不客氣地稱之為“華夏國幾十年難得一見的音樂神童”。然而,一些樂評家們卻指責說“李利現象”不值得大肆宣揚,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在兩個甚至更多的領域同時達到巔峰,而“李利”這樣東搞一下西搞一下的做法,早晚會變得和仲永一樣,最終泯然眾人。最後,這兩撥持不同意見的人,居然在報紙、電視、網路等媒體上開啟了口水仗,雙方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辯得不亦樂乎。
然而,早就見識過了後世那些“炒作”手段的我,對於這樣的現象早就練就了一副處變不驚的心態,我甚至還告訴馬化騰,在騰迅的網站上單獨開了一個主題版塊,讓那些喜歡說的人說個夠。這樣變相地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事兒,我自然不會拒絕。
“三號選手李利的參賽曲目,同樣是一首原創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又見西柏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麗的主持人說完後,對我做了一個示意的手勢,我隨即點了點頭,示意可以可以了。
聽到這個名字,幾位評委臉上都掠過了一絲異色,原創歌曲他們倒不驚訝,驚訝的是我給這歌起的名字。不客氣地說,這名字起得有點兒大,而且政治色彩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