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業,否則無異於枉過一生。他說,他不擔心家門多災多難,唯恐學問不能脫俗入聖;他不擔心沒有本領養活自己,唯恐沒有本領貢獻於社會。

因此,當他聽說江忠源帶兵抗擊太平軍,取得了功名,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湘鄉知縣朱孫貽對這位布衣學者禮敬有加,而且十分贊同組建地方武裝保境安民。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練武運動,在湘鄉縣拉開了帷幕。

羅澤南對時局軍情的熱心,已經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日後註定要成為湘軍的一員大將。無情的戰神,將會用刀槍置換他手中所握的書本和筆桿。

羅澤南不僅自己熱衷於舉辦團練,還動員他的好友與門生一同參與。他的諸多弟子中,以時年二十八歲的王錱對興辦團練的熱情最高,並且一上手就表現得非常內行。這固然是他熟讀兵書的結果,但他具有過人的才智和軍事天賦,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錱給縣令朱孫貽上書,請求編練民兵抵抗太平軍。當時正值清廷下詔命令湖南和湖北舉辦團練,他的申請立刻得到了批准。

朱孫貽不僅是個頭腦清醒並且勤勉能幹的知縣,而且也是個團練迷。早在1850年,他出任湘鄉知縣以後,就曾召集劉蓉和王鑫等人,向他們鼓吹,想要保衛家鄉,就非團練鄉兵不可。從那時起,他就積極地開始建立地方武裝。

因此,現在他不僅首肯大規模舉辦團練,還給羅澤南和王錱提供積極的支援。他訓斥那些不願掏錢的鄉紳,說他們是一群愚民,苟且偷安,忘了巨禍即將臨頭,猶如小孩有病,卻害怕苦藥,不肯服用。他甚至威脅那些抗捐鬧事的鄉紳,要對他們妨礙公務的行為處以重罰。他還抓了幾個膽敢非議團練的人,給予輕度的懲處。

朱孫貽代表官方下令設定保甲,要求練團練族,制定團練操習章程十二條。於是,湘鄉的團練,得以順利地組建。

羅澤南和王錱在組建團練部隊的初始,就仿效江忠源的做法,定下了一個原則:帶兵的是讀書人,而勇丁必須是樸實的山農。散兵遊勇、老兵油子和市井無賴,一概不收。這個原則的確立,為湘軍日後的紀律和戰鬥力提供了保障。

什麼叫團練?按照王錱的解釋,團就是團攏一氣,彼此相救,生死相顧。練就是練兵器,練武藝,練陣法,尤其要練膽,而練膽必須練心。膽有大有小,心則人同此心:人人都想保全身家性命。但是怎樣才能自保?只有打擊盜賊。而要打擊盜賊,就必須操練。然而一個人的力量太小,而盜賊卻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行動。百姓要想打贏,只有眾人一致,同心共死,互相保護,才能自保,所以大家要團攏起來。

關於團練的定義,王錱說得很流暢,但是執行起來卻不容易。湘勇團攏了,要抓訓練可是一個大難題。籌備軍糧和武器,要費許多周折,自不待言。最令人為難的是,湘勇都是鄰里鄉親,無法用一紙文書加以約束。有些壯丁被選中了,哭著放賴,不肯入隊。另有一些人,雖然身在佇列中,卻連行進與停止的號令都聽不明白。

鄉下人沒有見過世面,覺得湘勇的制服,也就是所謂的號衣,樣式非常可笑。大家一見王錱拿出這種似乎是戲劇裡才有的服裝,鬨笑不止,認為穿這種奇裝異服非常羞恥,扭扭捏捏像個臨出嫁的大姑娘,死也不肯換上。

王錱碰到這些棘手的事情,是有火無處發。鄰里鄉親,罵不得打不得,只能慢慢教化。他自己率先穿上號衣,又苦口婆心勸說一番,大家才統一穿著制服。

這些問題解決之後,王錱便開始制定營制和號令。每一天,他都要和老師羅澤南一起組織隊伍,叫友人和師兄弟們分頭帶領操練,他們自己還要親自訓導。訓練好了一個人,就讓他帶動其他人。就這樣,訓練的範圍逐步擴大。

教授武藝本是羅澤南的拿手好戲。他平時設館授徒,教學內容大大超出了一般鄉間塾師所授的課業。他除了教弟子們識字脫蒙,灌輸應科舉、登仕途的人生理想,還教他們靜心養性,跳高越溝,練拳習棒。上午講學,下午操練,文武兼修。他的授課內容,為他吸引了大批的學生。除王鑫以外,他門下還有一些得意弟子,後來都成了湘軍名將。他們當中有李續賓、李續宜、蔣益澧和劉鵬鴻。

1852年(咸豐二年)(8)

羅澤南的弟子中,就數王錱思維敏捷,口才不俗,而且辦事衝動,好勝心極強。他體形消瘦,面目清癯,目光炯炯有神,聲音洪亮,愛發議論。同學們坐在一起,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別人插不進嘴。有一次,羅澤南微笑著打斷他,說:“璞山,你能不能歇一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