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這是我們的願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自主發展,另一方面也借用資本的力量,做了一些行業的整合。我們在兩年前整合了三家外包軟體企業,一家針對中國業務,一家針對日本業務,一家針對美國業務,經過兩年多的整合,打造成適合我們企業的模式,整合之後,我們跟“中軟國際”簽訂了一個協議,把這部分業務出售給了中軟。整個過程跟框架有很多類似之處,當然我們的規模要小一些,涉及的企業是三家,資金額是5000萬美元左右,但很多方面與框架整合確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們在收購這三家企業時,是本著發展軟體外包產業的目的,我們要在行業中成為數一數二的企業。而後來賣給中軟與中軟的整合,也是這個目的,也是為了迅速地發展壯大企業以及產業本身,成為軟體外包市場的領先者。儘管我們自己做上幾年,自己上市,這個想法也可行,但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個行業最後還只是一批中小型軟體公司,很難打造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實力強大的大型軟體外包企業。
在這點上,我們的思想很開放,也必須開放,這是一種企業家的胸懷與現代意識,也是中國很多企業老闆尚欠缺的意識。我們與中軟合作後,企業軟體開發人員超過4000人,外包業務一下就進入國內前幾名,這對於企業最終的長遠發展有好處。而框架賣給分眾,也是為了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是為了真正把企業做大,做成一個有實力、有品牌的國際化公司。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和譚總的理念是相通的。
這個案例還給讀者提供了很好的整合操作實務方面的技巧。比如,在與人的交流上,取得對方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中國文化中對於信任尤為看重,在這方面也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要花很多時間讓他人來信任你的為人。在取得了信任的基礎下再往下走,然後才是股份利益的分配,最後還是要回到大目標上,回到企業願景上。只有在大理念上的認可,接受了企業的發展願景,接受了你這個人,在這個前提下,在整合過程中遇到一些細小的問題,譬如股份如何分、利益如何分等問題時,由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來牽頭,這些問題才能解決。
往往很多情況下,大家都認同整合的概念,但沒有一個有領導力的、各方都很信任的人出面來操作,導致整合最後夭折。我認為人很關鍵。譚總成功的職業經理人的經歷以及他的人品被大家所接受,資本加上經理人的完美結合,這才是框架成功的原因。
框架這個案例能夠帶給中國讀者哪些啟示?對於中國的企業家以及職業經理人而言,這個故事可以啟發他們思考—— 你的企業發展要做大做強的話,是否有整合的需要?框架的操作可以給他們很有益的借鑑。整合是“資本加經理人”的思路,這給經理人創造了很多空間。只要你的產業有整合的可能性,只要你能看到這個機會,也可以像譚總這樣帶頭找到一個分散的行業,然後尋找到資本的支援,就可以去做這種行業整合。我認為未來有很多這樣的機會湧現。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併購整合成功的關鍵是文化(1)
框架案例之經典,首先它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整合案中框架創造了新的企業價值;其次,它對於整合全過程的完美管理,使得併購最終能夠達到理想的結果,實現預定的目標。
德勤全國行業主管合夥人及北方區主管合夥人 顏漏有
顏漏有(Charles Yen),德勤(Deloitte) 全國行業主管合夥人及北方區主管合夥人。 同時兼任科技、 傳媒及電信行業(TMT)主管合夥人。曾擔任德勤諮詢公司臺灣區總裁。具有美國和臺灣會計師資格。
譚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收購整合十多家同業,打造了一個新框架,隨即又被分眾整合,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這個案例在我看來是一個十分經典的企業合併整合案,值得企業界同仁學習借鑑。
之所以說這個案例經典,最主要是因為在這場整合案中框架創造了新的企業價值,實現了1+1》2的理想結果。
首先它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創新,無論是分眾、聚眾還是框架所在的傳媒業,這三者都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無論是分眾的江南春、聚眾的虞鋒還是框架的那一批年輕而充滿激情的創業股東們,他們在深入瞭解客戶需求的前提下,創造性地開拓了電梯廣告這一嶄新的傳媒廣告形式,這種商業模式不僅被客戶所接受,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追捧。正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所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