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那浩浩蕩蕩的大軍,心中那股征服中原的雄心再次勃發,他用馬鞭指著那遠處的軍隊,向多爾博、勞親說道:“你們看,這就是我八旗健兒的雄姿,這就是我大清的軍隊!我們要用它去征服中原、征服漢人!我們要用它去掠奪土地、金銀、美女!”多爾博、勞親聽了這話,頓時也是心潮澎湃,用充滿渴望的眼睛望著那長長的騎兵和步兵隊伍。
不過多爾袞沒有說出口的是,這裡的數萬滿八旗已經是清軍的最後一點兒家當了,為了湊夠這六萬人,滿八旗中幾乎家家出兵,而且就連十幾歲的娃娃和鬍子花白的老人也不得不從軍,雖然他們的騎射能力也不弱,但畢竟抵不過戰場上的巨大消耗。雖然漢八旗和蒙古八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滿八旗數量的不足,但自從中原會戰結束後,多爾袞就越來越不信任漢人部隊了,所以他才不惜以減少貢物的承諾來換取蒙古各王公更多的出兵,並允許他們每佔領一地就可以任意洗劫一天。
當八旗騎兵過去後,緊跟在後面的就是新編的漢軍部隊了。與八旗部隊比較起來,即使是外行也能一眼看出兩支部隊的差距,只見這些部隊隊形不整,旗幟歪歪扭扭,而那些兵則一個個懶洋洋的,要不是軍官催得緊,恐怕他們會坐在路邊好好的休息一番。
多爾袞皺了皺眉,這些部隊在出發前他是親自巡視過的,看起來雖然比不上八旗兵驍勇,但也比大多數明軍要強上一點兒,但當時是那些部佇列好了隊讓他看,而現在卻是以行軍隊形接受他的“檢閱”,自然看起來差別很大。
多爾袞也知道一支新軍隊的訓練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但他明白時間已不允許他再磨蹭了,就是再爛,也要趕鴨子上架,必須趁著明朝內訌之機一舉拿下山西和山東這兩個戰略要地,這樣一來,進可攻,退可守,最不濟也能與明朝裂土而守,待時機成熟,再做它議。
上次中原會戰時,多爾袞吃了火器的大虧,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回北京後,他將一些繳獲的明軍火器交給那些同樣是漢人的工匠,命他們迅速進行仿製。在死亡,亦或是高額賞格的刺激下,這些工匠只用了十五天便製出了清軍的第一支燧發槍,經過試射,效能良好。多爾袞得知後,很是高興,下令立刻全面製造,同時重賞那些工匠每人五百兩銀子。
多爾袞本來是想讓八旗裝備這種新式火器的,但後來卻發現,火器在馬上還不如弓箭好用,特別是裝填速度很慢,遠沒有弓箭的射速快。怎樣裝備這些燧發槍讓多爾袞很是頭疼,有人提議將此槍裝備漢軍,但遭到大多數滿臣的一致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很簡單:要是漢軍都有了槍,都學會了射擊,那麼萬一他們造反怎麼辦?多爾袞想想也對,畢竟火器的殺傷力是巨大的,而且射程遠超過馬背上用的弓箭,讓漢軍掌握燧發槍實在是太過冒險,雖然以前漢八旗也有很多使用火器,但那主要是指火炮,而不是火槍。
後來這個難題被那個日本使者解決了,他告訴多爾袞,只要嚴格控制士兵手中的彈藥就可以了,因為他們日本也是這麼幹的,為了防止士兵造反殺害將軍武士,直到每次戰鬥之前,軍官才會派專人向士兵發放彈藥,並且數量嚴格控制,平時士兵手裡是沒有多少彈藥的,彈藥都由專人保管,這樣一可以確保彈藥的安全可靠,二則可以防止士兵用火器傷害高貴的武士和將軍。
多爾袞覺得此計雖算不上十全十美,但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於是他立即採用。他從滿八旗和蒙古八旗中抽出一些士兵,將他們插入漢軍部隊之中,由他們專負責保管和發放彈藥,平均每百名漢軍部隊中就有十名八旗兵丁,這樣不僅確保了彈藥的安全,而且還能起到監視漢軍部隊,不使其投降譁變的作用。
當然,由於清軍所掌握的工匠數量不多,所以到現在為止只製造了一萬支燧發槍,所以在清軍中,火器的數量仍很少,只能起到一點點綴的作用。不過,多爾袞已經很滿意了,畢竟他對於那些漢軍部隊仍不是那麼的放心。他對身邊的多爾博、勞親說道:“你們要永遠記住!這些漢人只可以用,絕對不可以信任,你們就把他們當做狗好了,用他們來對付漢人再好不過,免得八旗將士做無謂的傷亡。不僅這些漢軍不可信,而且那些漢官也不可信,就算是范文程那樣的老奴才也不能完全信任。但是也不能讓他們心生不滿,必要時還是需要拉攏的,就象是你們養的獵犬,它不聽話,你打它一棍子,再給它根骨頭,然後它就老實了,而且時不時的還要讓它們之間互相鬥上一斗,以免其中一方勢力過大。這就叫御人之術,這些東西書裡是學不到多少的,關鍵還是要自己在平時多多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