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又為了得到他可以在那裡創造自己的世界的土地,他攝取了他要保護的印第安人祖祖輩輩居住的森林和土地。他怎麼能如此自相矛盾呢?這是一個謎。創業的強烈慾望壓倒了人道主義的感情。
林業專家恩裡克·埃斯卡蘭特從一九五三年起便開始尋找生長迅速的樹種。道理很簡單。亞馬遜河流域的森林中有著幾百種樹木,其中大多數不適合用作造紙的原料。此外,這些樹長成材需要半個世紀或更多的時間。透過調查研究,埃斯卡蘭特和他的助手們選出了三種樹:棉蘭老桉、可在宏都拉斯找到的加勒比松和從亞洲移植來的雲南石心梓。他們決定用這三個樹種在奈及利亞和巴拿馬做最後試驗。這些樹的生長速度出乎意料地令人滿意,棉蘭老桉的成材期是二十年,加勒比松十六年,而石梓只消六至七年。開發工作始於一九五四年,先把烏巴爾多·羅沙用鑽石買下的地清理出十萬公頃左右。二十五年後,造林面積已近一百萬公頃,其中三分之二種了石梓。
起初,紙漿廠和供應能源的熱電廠是按分散的原則興建的。計劃規定總共要建十四個廠。一九七八年,烏韋·索別斯基完成了這一任務,但不久他又用大型裝置取代了其中部分廠。這種更新換代的大型裝置將會首先引起公眾的注意,甚至在較小的程度上也會引起國際新聞界的注意。它由四個龐大的單元組成,實際上就是一個既能生產紙漿又可發電的工廠。整套裝置長約二百四十米,寬四十五米,高五十七米,相當於一座佔地兩個半足球場的十二層樓房。
這套裝置由保爾·蘇必斯、韓某和塔多伊茲·特普弗勒主持的三家公司提供資金,在日本吳市的一個造船廠製造。一九五一年,喬冶·塔拉斯曾和該造船廠簽訂一些協議書。日本人直接在浮塢上製造了這些龐然大物。
由於這些龐然大物無法透過巴拿馬運河,同時也為了避開南美洲南端合恩角附近“咆哮的四十度”(注:大西洋上南緯三十—五十度間的海域,經常會出現風暴),負責把裝置運到亞馬遜河口的尼克·佩特里迪斯選擇了另一條航線:從日本內海出發,走紀伊水道入太平洋,經南海進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最後橫渡南大西洋,全程二萬六千公里,歷時三個月。
這些龐然大物到達內格羅河,進入達席爾瓦手下的人特意為它們建造的於船塢。做塢墩的七千五百多根柱子,用的是一種質地異常堅硬、幾乎完全不會腐爛的亞馬遜河流域特產“馬卡倫杜巴”原木。幹船塢既能抽水,也能潛水,所以隨時都可以把這些浮動的工廠重新送回海上去,需要的話,還可以挪往世界上其他地方。
一九六七年鋪設了運輸原木的鐵軌,把原先由卡車承擔的繁重運木任務接替下來。總體規劃中要鋪設的一千公里鐵路,到一九八○年五月一日,已鋪了四百八十公里。一包包的紙漿裝上佩特里迪斯兄弟的輪船,出口到歐洲、美國、日本、委內瑞拉。紙漿廠的生產能力是每天二千二百噸,一年便是八十萬噸。
一九五四年,第一批鋸木廠裝置安裝完畢。但最現代化的一座採用鐳射技術的鋸木廠建成於一九七九年。僅這一家廠就可生產四萬噸木材和纖維板。
一九七六電一家年產量為二十五萬噸的新聞紙廠也投產了。
在開發地下資源方面一項開採加工高嶺土的計劃於一九七二年上馬,年產二十五萬噸。這僅僅是從一條估計儲量為六千萬噸的礦脈中開採出來的,全部儲量約為一億噸。這種防火的粘土在化妝品和藥品製造業中用作包裝材料。用於砌高爐的礬土耐火磚,也於同年開始生產。
第二年,一家耗資三十億美元的鋁材軋製聯合企業,在王國境外的貝倫附近上了馬。投資的除了王的九家公司(它們重新組成一個控股公司),還有一家美國公司,一家加拿大公司以及巴西聖保羅的一家公司。這個聯合企業雖建在境外,它加工的原料卻來自鋁礬土儲量估計為二億六千萬噸的王國境內。
讓·科爾切斯科的勘探隊已經查明,除高嶺土和鋁礬土外,有待開發的資源還有磷酸鹽、氟、鎳、釷、稀土金屬、鉑。當然,黃金、鑽石、綠寶石和次等寶石也在計劃之內。不過,後一類礦藏是王的秘密財產,它們的蘊藏量科爾切斯科只向雷伯·克立姆羅德一人彙報。
想必王就是靠這項收入充實他的“內帑”的(“內帑”是塞梯尼亞茲的說法)。
在農業方面,埃斯卡蘭特和黃森負責的十八個公司幹得十分出色。每個公司都有一位巴西籍低階受託人主持,他們根據委託協議書隸屬於若熱·索克拉特斯和埃默森的兒子內爾松·科埃略。大米原先只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