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援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援與同情。毛澤東總結道: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永續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裡發生出來。”他得出結論:“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毛澤東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論持久戰》(2)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毛澤東還詳盡地論述了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以及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等一系列具體的戰略方針和戰術原則。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毛澤東這些異常清晰而符合實際的判斷,回答了人們最關心而一時又看不清楚的問題,使人們對戰爭的發展過程和前途有了一個清楚的瞭解,大大提高了堅持抗戰的信念。《論持久戰》的發表,使他博得愈來愈多人的欽佩與尊重。一位外國記者評論說:“不管他們對於共產黨的看法怎樣,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是誰,大部分的中國人現在都承認毛澤東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和國際的因素,並且無誤地描繪了未來的一般輪廓。”
這一論著自1938年5發表後,迅速傳遍了中國。無論是在敵後抗日根據地,還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域,都廣為流傳。即使在當時的國民黨內部也產生很大影響。白崇禧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並在其任桂林行營主任時,號召廣西國民黨軍官學習《論持久戰》。蔣介石也對《論持久戰》十分讚賞,並將其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它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使抗日戰爭獲得了科學的理論指導當時的朱德總司令在《在論解放區戰場》一文中指出:“我們進行偉大的抗日戰爭已將近八年了。在這八年當中,抗日戰局經過了複雜的變化。但是變化不管怎樣複雜,其發展過程,仍沒有超過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指出的三個階段的科學預見。”陳毅元帥在《我們應採取的戰略戰術方針》一文中指出:“毛澤東同志天才的著作《論持久戰》,替我們指出了以弱敵強、轉被動為主動、以分散對集中的正確路線。這是得力於二十來的中國革命實踐,得力於對世界戰爭及世界革命理論的研究;更得力於中國革命戰爭實踐與世界戰爭及世界革命原理的統一的理解。”
同時,《論持久戰》在國際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十分讚賞,在其《核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對毛澤東這一理論給予了高度評價:“關於共產黨軍事理論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中國的著作。…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裡,在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寫了《論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