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由東北、朝鮮和國內的派遣部隊組成河北方面軍,“以主力沿平漢鐵路地區作戰,擊潰河北省南部方面之敵,並佔領黃河以北的各要地。此時,按需要以一部自津浦鐵路方面協助山東方面作戰軍作戰。再根據情況,向山西及綏東方面進行作戰。”決定在對華北作戰時,除過去的2個集團軍(5個師)外,根據情況再增加3個師,必要時還可能在華北5省進行作戰。日本還頻繁地派出將校幕僚前往中國華北、華中和東北地區進行戰略性的實地偵察。
日軍增兵華北,是日本軍國主義準備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一個重大步驟。具體地說,日軍增兵華北意味著日本已將不戰而據我華北的政策,轉變為武力奪取華北。為此,日軍在增兵之後,連續兩次挑起豐臺事件,將中國駐軍29軍擠出戰略要地豐臺,而將此地完全控制起來。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標誌著日本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
7月16日。日軍向華北發動大規模進攻。日軍在7月底佔領北平和天津。接著以30萬兵力,沿平綏、平漢、津浦三條鐵路向華北地區擴大進攻。
8月13日,日軍為了求得“速戰速決”,迅速解決中國問題,又把戰火燒到上海。此時,其侵華總兵力達50萬人以上,並有航空兵團和海軍第三艦隊相配合,企圖憑藉其優勢軍力和經濟實力,南北夾擊,速戰速決,滅亡中國。在日軍參謀本部制定的《在華北使用武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中,預定“掃蕩”駐紮北平一帶的中國第29軍的時間為2個月,擊敗國民黨中央軍的時間是3個月。
一路高歌猛進的日軍萬萬沒有想到深入中國腹地也伴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的開闢,從而招致的是毀滅的開始。“七。七”事變後不久,日軍侵佔了我國黃河以北的華北國土約 60萬平方公里,鐵路3000公里,縣以上城市250餘座。日軍7個師團14萬人守備這一廣大地區,如以土地面積計算,每10平方公里僅有日兵22人;如全部用來守備城市,每座城則只有 650人,不足1個營;如全部用來守備鐵路,每公里也僅有47人。由於兵力不足,日軍只能佔據一些重要的戰略據點及某些戰術支點,控制主要交通線。而廣大鄉村、集鎮和一些邊遠縣城則無力掌握,即使某些非常重要的縣城也不能顧及。這樣,在敵人佔領區便留下了大片大片空隙。這些空隙地區,便是游擊隊活動的廣闊天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得以大顯身手,深入到日寇佔領區去開闢新的作戰線,創造敵後戰場提供了條件。
國共堅持不同的抗戰路線(1)
“西安事變,逼蔣抗日。1936年10月蔣介石(中披斗篷者)在西安視察部隊,右為楊虎成。
面對日帝國主義的瘋狂入侵,當時中國政壇上的兩個最大的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在如何抗日的問題上一開始就存在嚴重的分歧,形成兩條截然不同的對抗日戰爭的指導路線。在國民黨政權下,封建的土地關係絲毫沒有變化。他們不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當然不能使中國資本主義化。那時中國的重工業根本談不上(1933年鋼產量只有3.5萬噸),在輕工業中棉紡織業最發達。但拿1936年同1924年比較,在全國的紗錠總數中,外國資本擁有的份額由42.9%增加到%,民族資本擁有的卻由57.1%下降到53.8%;外國資本擁有的布機由54.8%增加到58.1%,民族工業擁有的卻由45.2%下降到41.9%。在國民黨開始取得全國政權時,中產階級曾指望它能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果卻得到瀕於亡國的局面。因此,國民黨從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力圖使抗戰的進行不致損害他們的統治地位,並且在打敗日本侵略者後繼續他們的統治,因而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即堅持國民黨###,只是實行單純政府和軍隊的抗戰,並拒絕一切有利於抗戰的根本改革,不給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不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防止人民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反對抗日戰爭成為人民大眾的抗戰。國民黨於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開的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透過的《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在抗日方面表現的態度是積極的,但對發展民眾運動加了不少限制。
那麼,如何使各種要求抗日的力量匯合起來,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全面抗戰路線。共產黨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