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金或者匈奴鮮卑,沒見過別的,一進入中原,文明程度比我們高多了,得就你了,拜在你門下。蒙古人什麼都見過,什麼教都信,蒙古很多皇帝都是基督徒,覺得你中國也沒比人家強太多。

短期大一統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特點,除了漢蒙相互滲透之外,第二個是遼金時期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的融合,他們在元時被稱為漢人。但是留在老家的契丹人和女真人還是沒變,女真人後來發展成了滿族,契丹人可能發展成了達斡爾族。

第三個特點是,唐朝以來波斯人和*人,大量遷入中國,在我國定居。南宋的最後一任提舉市舶司蒲壽庚,他就是*人。在南宋做了30多年的提舉市舶司,相當於南宋海關的關長。當時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城市,他在那做市舶司30多年,富可敵國。元軍南下時,南宋行朝招蒲壽庚起兵勤王,蒲壽庚帶著錢投降了元朝。他知道我在宋朝是外國人,在元朝我是色目人,接著做市舶司,那錢就高了。蒲氏家族後來定居中國,發了大財。他們和漢蒙維吾爾通婚雜居就開始形成回族。因為信仰*教,而*教在中國被稱為回教,所以信仰回教的民族就被稱為回族。

第四,西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琉球(就是臺灣),元朝管轄西藏的地方叫宣政院。所以西藏是在元朝正式成為中國的行政區的,在唐朝可不是。有的說唐蕃會盟,我們嫁過去一個公主他的就是我們的了,那你乾脆嫁日本去更好,每個國家嫁一個,統一世界。所以嫁人的辦法不算,西藏在元朝開始才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

這麼廣闊的領土怎麼進行管轄,就得看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三個機構。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相當於唐宋時候的尚書省。那時候本來是三省,中書、尚書、門下,蒙古人不會玩,變成中書省專權,一省獨擔。當然中書省和宰相也不是一個,中書右丞相,中書左丞相,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左丞、右丞一大堆。樞密院是軍事機關,這個是宋朝就開始設立了。御史臺是檢察機關,從秦朝起就有。另外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大概就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兼西藏自治區黨委。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施行行省制度,設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

元朝後來被農民起義給推翻了。

蒙古皇帝挺逗的。元朝一共12個皇帝,90年,清朝是12個皇帝,卻將近300年。清入關之後270年10個皇帝,蒙古是90年12個皇帝,還不算前面那幾個。這90年中,第一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30年,最後一個皇帝順帝妥懽帖睦爾30年,中間30年10個皇帝,平均3年一屆,證明絕大多數都是非正常死亡。蒙古貴族內部傾軋得相當厲害,促使國家早亡。 中國歷史最黑暗的一頁就翻過去了,當然明朝比他也強不了太多。

13 漢化未升級版本的下場(1)

為人做嫁衣

遼宋夏金元時期是古代文化高度繁榮的階段,理學產生,宋詞元曲繁榮,世俗文學出現,科學技術發達。

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的文化與漢文化融合後,有了新的特色。實際上除了蒙古人之外,前三個民族的文化跟中國幾乎一樣,宋朝人說:“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就是說這些人和漢族沒區別。只有蒙古人90年之後又回草原了,以前放羊出來的,還回去放羊,白在中原待了這麼多年,跟留學一樣。

首先看這個時期的科學技術。[見圖5…38,p273]有三大發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十一世紀中期,北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後傳到了朝鮮日本和埃及歐洲。按照韓國人說是他們發明的,這個觀點可以忽略。

指南針,宋代已經普遍使用。傳說是黃帝戰蚩尤的時候發明的,最起碼祖沖之就造過指南車, 所以指南針應該發明的很早了。宋代的航海上普遍使用。指南針13世紀傳到*和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當年日本國遣唐的船沒譜,就是因為它沒指南針,找不著北,走丟到印度尼西亞或者西伯利亞去了。*人來華要搭乘中國的船,回國也要搭乘中國船,因為中國的船有譜。如果中國最近三年沒有去他國家的船,他就在這住三年,十年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