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馬家軍依託蘭州外圍的堅固工事,既利於發揚火力,又便於組織反撲,這卻是事實。
相比之下,解放軍從低處向高處仰攻,不僅溝壕難越,峭壁難攀,而且兵力不便運動和展開,攻擊很難奏效,這也是實際情況。
黃河巨流,傍城依山滾滾東去,雨季水大流急,濁浪排天,濤吼如雷。馬家軍夾河而降,解放軍很難形成四面圍敵。解放軍要全殲守敵,關鍵是奪取蘭州主要屏障一一南山,控制敵人唯一退路——黃河鐵橋。
彭德懷親自觀察了蘭州外圍的馬家軍陣地,發現蘭州北臨黃河,東、南、西三面被東崗坡、皋蘭山、沈家嶺、狗娃山緊緊地環抱起來,地勢異常險峻,確實易守難攻。特別是東崗坡、皋蘭山、沈家嶺、狗娃山一線敵陣地上,不僅山勢陡峭,很少路徑,而且工事堅固,人工挖出的峭壁塹壕縱橫,地堡密佈,明暗火力交錯,加上馬軍層層設防,步步為營,解放軍要從山下越過一道開闊地,從低處向高處攻下敵人的陣地,並非易事。可是,要解放蘭州,不—一攻下敵人的外圍陣地,別無任何途徑。
彭德懷站在軍事地圖前,反反覆覆仔仔細細把蘭州市的地形研究分析了無數遍。他苦苦思索著,尋找著一個突破口,既能儘量減少部隊攻擊時的傷亡,又能突破敵人的一處防線。但是,他一時竟找不出這樣的攻擊點。
當然,他心裡十分清楚,蘭州戰役取勝的關鍵有兩點:一是奪取敵人的南山陣地;二是攻佔黃河鐵橋,切斷敵人的唯一退路。
蘭州一戰,必須緊緊抓住這兩個關鍵!但是,要攻奪敵人這兩處陣地,把握究竟有多大呢?
當然,要攻擊的是敵人的要害部位,敵人是不會輕易放棄陣地的。常言道,打蛇打七寸。既然敵人最害怕丟失這兩處陣地,我軍就必須首先攻擊並拿下這兩處陣地!
於是,彭德懷經過精心策劃後,作出了戰役部署:
許光達第2兵團的任務是:進攻營盤嶺、沈家嶺和七里河,然後向蘭州城百關和南關發展進攻,並以一部沿黃河南岸東進奪取黃河鐵橋,一部從七里河地區相機北渡黃河,殲滅北岸之敵。
楊得志第19兵團的任務是:沿西蘭公路首先攻佔路南之馬萊山、古城嶺、豆家山和路北之十里山,然後向蘭州東關發展進攻。
國民黨政府為了透過蘭州決戰,實現其在大陸保住一塊地盤的計劃,不惜挖肉補瘡,派飛機連日向蘭州運送軍事物資。
胡宗南掏出最後的血本,調集4個軍於徽(縣)、成(縣)、兩當及川陝公路,準備在戰役進行得順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