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就放下心來。
巴拿馬戰火剛剛熄滅幾個月,素有“多事之地”的中東又起狂颶。不過,這次不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角逐,而是阿拉伯兄弟國家之間自相殘殺——伊拉克人侵科威特,進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兵干涉。這是自越南戰爭之後世界上爆發的規模最大的戰爭――海灣戰爭。
波斯灣幼發拉底河畔是著名的古代巴比倫文化發祥地。古往今來,阿拉伯人世世代代在這裡棲居生息。這個地方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荒漠意味著貧窮,然而又卻是一塊寶地,只是過去沒有被人們發現罷了。
從二十世紀初,人們發現在幼發拉底河兩岸竟然蘊藏著大量石油,其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於是,僅僅二、三十年的功夫,這裡便由默默無聞的沙漠,一躍成為世界上的富庶之地。在世界8大儲油國中,幼發拉底河中部東部的海灣地區就佔了5個。
這裡的石油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一些世界經濟大國,也左右著這些大國的經濟命脈。海灣地區有什麼風吹草動,全世界的經濟都將受到牽連。這裡偏偏是一個多事之地,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使中東地區幾十年戰火連綿不斷。伊拉克人侵科威特只是若干次中東戰爭中的一次。
月2日凌晨萬科威特人還在沉睡之中,月明星稀,萬籟俱寂。就在這死一般寧靜的時刻,隨著薩達姆的一聲令下,以共和國衛隊為主力的10萬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軍隊坦克的開道下,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越過125公里長的伊科邊境。剎時間,戰鬥機、直升機騰空而起,裝甲車、大火炮隨之出動,許多燃料補給車、供水車壓著後陣,潮水般地衝向科威特腹地。
這個只有1。8萬平方公里國土、2萬人軍隊的科威特,雖然富裕程度大大超過伊拉克,但打起仗來卻不是伊拉克軍的對手,僅用了10個小時的時間,伊軍就佔領了科威特城。
月2日至3日,伊拉克武裝入侵併佔領科威特,導致了海灣危機,聯合國透過決議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出科威特,美國迅速做出反應,展開了代號為“沙漠盾牌”的軍事行動,派遣部隊進駐沙烏地阿拉伯和波斯灣。不久英國,法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德國,義大利,埃及,敘利亞等21個國家的部隊和軍事力量,相繼參加了“沙漠盾牌”行動,組成多國部隊司令部,由美國施瓦茨科夫將軍任司令官月28日,伊拉克被迫宣佈無條件接受安理會自月2日以來透過的所有12項決議,海灣戰爭宣告結束。
海灣戰爭就是由中東地區霸權國伊拉克為了掠奪資源,攫取財富進而企圖增強控制世界石油市場的能力,而發動的對鄰國科威特的入侵引起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基於意識形態上原因,自由利用中東石油資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需要,而出兵伊拉克解放了科威特。
海灣戰爭是東西方冷戰結束後世界力量失橫和中東內外矛盾激化的產物,這場戰爭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其規模之大,戰鬥之猛烈,武器之先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所罕見,是戰後世界上參戰國家最多,牽動全球的一場區域性戰爭。
它的爆發不是一個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時代背景,它是在冷戰後國際格局大變動的情況下,世界和中東各種矛盾發展的結果。
中東地區位居東半球戰略要衝;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資源,它是帝國主義和超級大國爭奪的一個焦點。由於自然資源分配不均和國情不同,阿拉伯國家出現貧富不均現象,薩達姆以此為藉口,宣稱阿拉伯民族“財富應該由大家分享”。伊拉克還指責科威特等國破壞歐佩克的“限產保價政策”,超額出口石油,迎合西方利益。
石油被稱為20世紀最大的商品。進入90年代由於世界其他地區石油儲量下降,海灣成為世界上石油增產潛力最大的地區,因此爭奪海灣石油的鬥爭就是爭奪未來世界能源控制權的鬥爭。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是要奪取科威特的石油資源,石油通道和石油資金。它的如意算盤是首先是可將它欠科威特的120億美元一筆勾銷,並將科威特的黃金,外匯和1000多億美元的國外資產佔為己有;其次它擴充套件了通向海灣的口岸和佔有深水港口,使自己的石油出口不再受制於人;第三它奪取了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便佔有石油儲量的20%,從而增加了它在歐佩克和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有利於增強它的實力和地位。
海灣是西方石油的主要供應地,它的石油出口關係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命脈。美國和西歐國家絕不會坐視薩達姆政府控制科威特以及海灣的石油資源。對美國來說保障海灣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