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是她大嘴一張,整個美國都要從
沙發跌到地板上。
象她這樣以“政治不正確”為榮的人,自然敵人滿天下。民主黨人、自由派、有色人種、穆斯
林、窮人、女人都難以對她產生好感。去年她去某大學演講的時候,有兩個大學生乾脆向她
砸了兩塊餅。據說著名的自由派演員肖恩·潘有一個科爾特娃娃,專門用來滅菸頭。相信科
爾特吃早飯的時候,一開啟報紙,也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話:“我希望科爾特這個婊子死在陰
溝裡,而且死得很難看,最好死後還有無數老鼠來吃她的內臟”。不過以她的心理素質,估
計還能心情愉快的接著把早飯吃下去。
就連共和黨派、保守派、右翼勢力很少公開支援她。很多保守派表示,科爾特事實上傷害了
保守派的事業,就算他們同意她的一些基本觀點,也不同意她那種充滿仇恨和惡意的腔調。
很多保守派刊物取消她的專欄,說她實在是
“越界太遠”。
但是如果你以為科爾特因此而活得可憐兮兮,那就大錯特錯了。她的“辛迪加專欄”,有上百
個網站給連結。她的五本書,除了第一本,都曾榮登《紐約時報》的最暢銷書目。最近的這
本《無神論》,上市第一週就賣了近
5萬冊,成了當時“非小說類”的銷售冠軍。究其原因,
我估計左派買她的書,是可以抱回家拿放大鏡找漏洞,右派買她的書,是因為私下裡很竊喜
還有這種
“傻大姐”,敢於站出來說出他們自己不敢說的“心聲”。何況如果你剝去她那些刺激
性的語言,認認真真去讀她寫的東西的話,會發現其中也有不少理性和智慧的成分。
估計科爾特以前也沒有這麼“驃悍”,後來寫的越多,得罪的人越多。得罪的人越多,被罵得
越多。被罵得越多,越充滿了憤恨。弄到最後,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脫掉所有“政治正確”
的外衣,來個思想的“裸奔”。懶得忸捏了,懶得話說一半留一半了,懶得籠絡人心了。我就
是罵你怎麼著吧?!這不還是美國嘛。這不還是有保護言論自由的第一修正案嘛。
也就是從這一點來說,科爾特也有她的可愛之處。雖然她的大部分觀點都極其反動,但是她
這份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的勇氣,卻難能可貴。要知道在美國的知識界、媒體界、城市精英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界,自由派的聲音的確是佔壓倒優勢的。她一個本來完全可以靠色相傍大款的美女,楞是脫
了輿論的高跟鞋、卸了政治正確的妝,在一個溫文爾雅的言論世界裡一往無前地裸奔,也算
是英勇無畏了,只不過正如中國老話所說,很多時候,無知者最無畏。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憤青”的下場
誠如在中國社會,大好形勢怎麼也杜絕不了那麼一小撮“憤怒青年“端起碗來吃肉,
放下碗來罵娘,美國社會也充斥著很多這樣的憤青。他們忿忿不平的事有很多,比如他們對
一種叫資本主義的事物經常嘀嘀咕咕,又比如很想把白宮那位老唸錯別字的先生送回老家,
他們說將抽大麻非法化是變相的種族歧視,而且心繫第三世界國家的血汗工廠,說什麼也不
買耐克鞋。
天下太平時,美國憤青們是沒有什麼市場的。他們大多衣冠不整,失魂落魄,龜縮在一
些波西米亞式的咖啡館裡發發牢騷,最大的安慰大約是讀讀馬爾克斯或者阿多諾,遙想
60
年代,人們抓革命促生產,糞土當年萬戶候。
但是打起仗來就不一樣了。伊拉克戰爭快打響時,美國舉國憤青,上下出動,隔三差五
跑到大街小巷上反戰,一顆顆憤世嫉俗的心終於找到了豔陽天。在憤青根據地紐約、舊金山
等地,成千上萬的憤青們從城市各個角落湧現出來,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