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赫庫拉紐姆的火山灰裡。呈現和解讀這些殘篇的艱難工作始於1800年,一直持續到現在。儘管如此,我們有關其學說的大部分知識,均有賴於伊壁鳩魯追隨者的殘存著作,尤其有賴於後來的一位作家,那就是拉丁詩人盧克萊修(Lucretius)。
伊壁鳩魯的哲學,旨在透過消除對死亡的恐懼而使幸福成為可能,因為怕死是實現寧靜的最大障礙。人為了爭取財富和權力,就需要推遲死期。他們投身於狂熱的活動,由此便可忘卻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宗教透過宣揚死後的苦難,引起我們對死亡的恐懼。然而,這只是一種幻象。宗教所宣揚的恐怖是藉助童話故事,我們必須拋棄這些童話故事,要對世界做出科學的解釋。
這種科學解釋主要源自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無物生於無。世界的基本單元是永恆、不變和不可分的單元或原子。這些原子為數無限,運動於虛空,即空虛且無限的空間。倘若沒有虛空,運動就不可能。這種運動沒有開端,最初是原子以均等速度無休無止地向下運動。不過,它們經常渦旋運動,相互碰撞。正是由於原子的相互碰撞,天地裡的萬物得以生成。原子渦旋運動為人類自由留出範圍,雖然它們在運動時盲目而無目的。感知物體的屬性並非是幻象,而是伴隨原子基本屬性產生的。有無數個世界,有些就像是我們自己的世界,有些不像是我們自己的世界(《致希羅多德》,DL1038…45)。
正文 伊壁鳩魯(2)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8:00:05 本章字數:858
就像其他所有事物一樣,靈魂是由原子組成的,與其他原子不同的是,構成靈魂的原子更小、更微妙。生命死亡時,這些原子散去,靈魂停止感知(《致希羅多德》,DL1063…67)。諸神也是由原子構成,但諸神生活在干擾甚小的區域,永生不死。他們生活幸福,不受人間煩惱的干擾。因此,相信天命就是迷信,宗教儀式就是浪費時間(《致美諾寇》,DL10123…125)。鑑於我們都是自由能動者,加上原子的急轉運動,我們便是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諸神既不強迫我們接受命運,也不干預我們自行選擇。
伊壁鳩魯堅信,感覺是知識的可靠來源,感覺的工作就是把影像從外在物體上轉入靈魂的原子裡面。感覺印象本身從來不是錯誤的,儘管我們會做出基於真實表象的錯誤判斷。如果這些表象發生衝突(譬如,某物看上去光滑但摸上去粗糙),那麼,靈魂就必須在這些相互競爭的見證之間做出判斷。在伊壁鳩魯看來,快感或愉悅是幸福生活的開始與終結。不過,這並非意味著伊壁鳩魯是一個講究享樂之人。他的生活及其追隨者的生活,與奢侈生活相差甚遠:他曾經說過,一大塊乳酪好似一頓盛宴。雖然他是理論上的快樂主義者(hedonist),但實際上他重視自己對各種不同快感所做的區別。有一種快感是靠滿足我們對吃、喝、性等慾望,但這是一種低階的快感,因為它與痛感有不解之緣。這些快感所滿足的慾望本身是痛苦的,該慾望的滿足會引出新生的慾望。旨在追求的那些快感是寧靜的快感,譬如像私人友誼所產生的快感(《致美諾寇》,DL1027…32)。
伊壁鳩魯盡其所能,堅持認為快感對於一位哲學家來說,那就是在任何情況下能夠戰勝痛苦。臨終之時,他在寫給朋友伊多米紐斯(Idomeneus)的一封信裡指出:“在臨終前這個幸運日子裡,我寫此信給你。痛性尿淋瀝與痢疾已經發作,委實令我痛苦不堪。我用記憶中我們過去交談的歡樂來抵消這些病痛”(DL1022)。伊壁鳩魯實現了自己的這一信念:死亡雖然不可避免,但我們如果從真正的哲學角度去看待死亡,那死亡就不是一種罪惡。
正文 斯多亞主義(1)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8:00:08 本章字數:1172
斯多亞主義
像伊壁鳩魯學派一樣,斯多亞學派也尋求寧靜(tranquillity),但路徑不同。斯多亞主義的開創者,是來自西提姆的芝諾(公元前334—前262)。芝諾出生在塞普勒斯,於公元前313年移居雅典。他讀過色諾芬的《蘇格拉底回憶錄》,此書使他熱衷於哲學。他得知同時代人中與蘇格拉底相若的是犬儒主義者克拉特(Crates)。犬儒主義(cynicism)並非一套哲學學說,而是一種蔑視財富和鄙視傳統繁文縟節的生活方式。這一學派的開創者是來自斯諾普的第歐根尼(DiogenesofSyn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