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也不指望銀行能賺多少錢,而是指望銀行能籌集到多少資金。
海貿的收益上半年較多,下半年直線跳水。主要原因在於海貿目標只有日本一個地方,隨著大量商品湧入日本,日本白銀不斷流出,利潤也越來越低。因此從上面年入賬了2000多萬兩後,下半年也就1000多萬兩,合計3200萬兩。
3200萬兩是純收益,從日本運回的白銀就超過3000萬兩,因為貨物本身是需要成本的,這些成本中蘊含的利潤則是被供應商品的商人和作坊賺走了。
紡織業方面也很強勢,一年就賺了500萬兩白銀,包括紗線、棉布、織襪這三種產品的利潤總和,資本積累到了1000萬兩,加上銀行的500萬兩貸款,運作資本達到1500萬兩。
玻璃製品的利潤方面,玻璃鏡的收益處於穩步上升階段,平均每月入賬100餘萬,全年下來有800萬兩,這和玻璃鏡價格逐步下調是有關係的,加上趙巖到處讓人散佈玻璃鏡的好處,在糜爛的大明形成了一股風潮,就那些鹽商來說,嫁娶時沒有一面大大的玻璃鏡是很沒面子的。
當然也有例外,山西晉商就一如既往的吝嗇,少有出錢買玻璃鏡攀比的。其他玻璃製品的收益有有上升,全年總收益達到200萬兩。
鹽業上的收益同樣處於上升階段,隨著北方五省的私鹽稽查,山東鹽的市場不斷擴大,收益了900萬兩,除了上繳的500萬兩,還剩下400餘萬兩。
今年的農業上幾乎沒什麼收入,因為今年不賣糧了,除了運到各地施粥的紅薯外,其他一粒糧食都沒賣,全都存進倉庫裡了。
漁業今年捕撈到了六萬噸漁產,產值達到800餘萬,收上的魚稅共300餘萬兩。
總收入達到5500萬兩的驚人數字。
這5500萬兩的收入,大部分是從日本攫取的利潤,海外本就銀子多。大明境內銀子其實也不少,後世的歷史學家大部分認為大規模白銀流入是康熙時期,但如果仔細觀察明末和康熙時的狀況,就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