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城震驚。
天啟元年十一月十五日,來自鮮卑利亞的寒風裹挾著爆炸烈焰,吹散了西南雄城最後的寧靜。
是的,重慶是西南雄城,也是西南最易守難攻的堅城!不用偷襲?幾千人能頂住數十萬大軍圍攻!先看看它的基本城防。
重慶城防太牢固!
一、城門體系:“九開八閉”的獨特佈局。重慶城有十七座城門,以“九開八閉”象徵著九宮八卦。
九座開門用於日常通行,八座閉門因風水、防禦等常年關閉。這種設計既符合防禦需求,又兼顧城市功能分割槽,為古代城池規劃典範。
1. 九座開門
朝天門:位於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是迎官接聖的“大碼頭”,城樓高聳,象徵政治權威。
東水門:濱長江而建,城門寬三米,高五米,石券頂,是商貿樞紐。
太平門:靠近長江,是主要的水陸交通節點。
通遠門:唯一陸路城門,三面懸崖,一面接陸,軍事險要,條石砌築的主城門,甕城內的門道呈“亞”字形!栓眼對稱分佈。
臨江門:濱嘉陵江,因運輸糞便被稱為“糞碼頭”,城牆依山勢而建,防禦與民生功能並重。
儲奇門:以藥材交易聞名,城門寬大,甕城設計複雜,兼具商業與防禦功能。
金紫門:正對鎮臺衙門,軍事指揮中心所在,城牆厚重,設有箭垛。
南紀門:菜市集中地,城牆坡度平緩,便於貨物運輸,城門內外設有防禦工事。
千廝門:以棉麻貿易著稱,城門結構緊湊,甕城隱蔽性強,為糧倉所在地。
2. 八座閉門
翠微門:因風水忌諱長期封閉。
人和門:夯土甃石結構,門道寬僅1.85米,因風水封閉。
洪崖門:臨嘉陵江陡崖,閉門後成為軍事瞭望點,崖壁鑿有棧道。
定遠門:靠近較場,閉門後用於屯兵,城牆與民居融合,防禦工事隱蔽。
鳳凰門:城門匾額刻“半入江□”,因風水封閉。
太安門:閉門後用作糧倉(太平倉),城牆厚達六米,夯土內嵌條石,抗衝擊性強。
金湯門:以木棺材貿易著稱,閉門後城牆與山體連為一體,形成天然屏障。
西水門:濱嘉陵江,條石錯縫疊砌,結構穩固。
二、城防結構:山水形勝與軍事智慧的融合。
重慶城防以“因山為城,臨江為池”為核心,結合自然地形與人工工事,形成多層級防禦體系。
1. 城牆構造
材料與工藝:城牆主體以條石錯縫疊砌,內填夯土,糯米灰漿勾縫,抗衝擊性強。通遠門段城牆高六米,厚八米,箭垛、栓眼等規矩嚴整。
甕城設計:開門均設甕城,形成“主城門+半圓形護門小城”結構!可誘敵深入後圍殲。
附屬設施:城牆內側設馬道、藏兵洞,外側挖壕溝(如通遠門護城河寬達百米),並利用陡崖、江流形成天然屏障。
2. 戰略佈局
水陸聯防:濱江城門(如朝天門、東水門)設水碼頭,城牆與江岸結合,防止敵軍艦船靠近;陸路城門(如通遠門)控制進出要道,三面懸崖易守難攻。
縱深防禦:城牆與外圍要塞(如萬山、牛角堡)形成聯動,透過烽火臺傳遞敵情,延緩敵軍推進。
軍民協同:閉門(如太安門)平時用於倉儲,戰時轉為屯兵點;百姓參與城防,如投擲滾油、設定路障。
3. 功能分割槽
商業與防禦結合:儲奇門、千廝門等開門既是商貿中心,又透過甕城和箭樓強化防禦。
風水與實用平衡:閉門因風水封閉,但城牆仍具備排水、防洪功能。
三、政治意義
重慶城歷四次大規模修築(秦、三國、南宋、明),最終由戴鼎於洪武年間完善。其功能齊全又有長江天險!城下又不適合大規模駐軍,對掌控西南各土司的意義非凡。
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重慶在誰之手?對各方震懾極大!——它控制各種戰略資源!能隨時征討四方,敵人卻拿堅城毫無辦法。
就是這麼座佔地巨大的堅城!若無數萬精兵在手?誰敢打它主意都是發神經!
所以,奢崇明做夢都沒想過…王九會直接攻城!他還以五千精兵佈於城西三十里,監控著對岸那傻逼呵呵藏於山嶺!以為別人不知道的兩千多傷兵病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