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但是股票交易所得並未課稅,若財富統計中加上這部分所得,貧富差距勢必急速擴大。可以統計的,加上不能統計的,貧富差距惡化狀況已經被許多人強烈感受到。尤其是全省只能以薪水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廣大中產階層感受最強烈。同上引文。

中產階層漸成弱勢,與過去十多年來幾個財富分配的稅制,在龐大利益團體壓力下,偏向富者密切相關。證券交易所得稅及證券交易稅,節節棄守,是其中之一。“臺灣省財政部”:《1998年臺灣地區家庭收支暨個人所得分配調查》;臺北。

1�低所得人卻需繳較多稅

不像土地、股票高所得不課稅或繳低稅,薪資所得者,一毛錢都省不了稅。另一方面,他們的福利,也沒有被照顧到。更荒謬的是,這群相對低所得的人,卻是綜合所得稅的最大主要來源。依據“財政部”資料顯示,1998年,全省人民所得中,只有55�7%來自薪資所得,而企業主所得佔16%。但是在綜合所得稅來源上,薪資所得者卻繳了高達72�3%的稅,企業主只繳5�3%,與結構完全不成正比。而這個資料並不包括股票或實際的土地交易收入。若加上這部分資料,會發現薪資所得者,更是相對弱勢。錢賺得較少,稅卻繳得比許多富人多。刁蔓蓬:《赤字與國債為何步步高昇》,臺北:《天下雜誌》2000年第224期,第70~72頁。

1992年,“財政部長”王建暄在任內推動土地交易所得稅應按市價課徵,而非公告地價,不見容於當局,義憤地辭官,從此臺灣失去一位頗受大眾肯定的專業政務官。在他下臺前後一段時間,“總統”李登輝、省主席連戰,企業界大老王又曾、許勝發、高畫質愿,“立委”王金平、王令麟等人,都曾先後發言反對土地增值稅按市價徵收。至今12年來,土地稅制的改革,還未再出現另一次機會。

臺灣貧富差距擴大,已經可以在生活中明顯感受。有人買好幾億的房子,也有人吃完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裡。是什麼因素,使得臺灣的優秀政務官、知識分子、升斗小民,一一對現今政經結構、制度,如此失望,讓這個社會失去寶貴的理想性格?臺灣的政策走向,越來越令一般人民感受,資源措置、劫貧濟富,甚至“行政、立法都在忙著為有錢人服務”(長期推動臺灣勞工權益的“立委”簡錫言)。根據《天下》2000年的調查,近七成的民眾認為,上至“總統”、下至行政官員與“立委”、“民代”,是造成近年來臺灣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責任人。批評者指出,臺灣的租稅制度,就是最好的富人減稅、窮人納稅“典範”。楊瑪麗,同前引文,2000年第224期,第81頁。

2�貧窮的危機感

資誠會計事務所副所長陳永清分析認為,臺灣現行的賦稅制度,不但不能發揮財富重分配效果,甚至是在懲罰辛勞工作的人。因為政府課稅,“重點在課辛苦工作者的稅,而沒有課資本利得的稅”。例如,一個薪資所得每年超過15萬元的勞工要納稅,利息所得一年27萬元以內卻免稅。他問:一個一年可以有27萬元利息的人,銀行裡至少有四五百萬元存款,結果免稅,而一個打工的人,一年才賺十幾萬元,就要繳稅,這樣合理嗎?又如證券交易所得不課稅,土地交易以低於市價甚多的公告現值課稅,也是對有錢人最有利。因為“那是真正最有錢的人在玩的東西,”陳永清開玩笑地說,綜合所得稅課不到資產利得稅,乾脆改名為“薪資所得稅”,“薪”還應該改為辛勞的“辛”。《天下雜誌》2000年1月刊,//�cw��tw。

一向活在“臺灣錢淹腳目”自豪中的臺灣人,突然間有貧窮的危機感。它不只是一種感覺(根據《遠見》雜誌的獨家調查,有65�4%受訪上市、上櫃企業的人資主管或專員,開始有貧窮的危機感出現),也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例項。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的調查也發現,社會新鮮人平均薪資在1999年開始呈現低度成長。相較於1998年,大學畢業生在1999年更出現8�11%的負成長。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臺灣中產階層(3)

人力資源協會指出,現在新進人員的起薪都被壓低,基層人員如行政、助理級的工作都降了20%(2002年和1999年相較)。高科技人員薪資比較抗跌,電子工程人員降了10%。“現在只有頂尖大學、最尖端的人才,比較高抗跌,”張瑞明說。未來,每個人對工作的認知與期待勢必要降低標準。無論是社會新鮮人或是高階主管,未來不再是年年調高薪資的時代是可以確認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