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
作者題外話:求收藏,求推薦票
還是要麻煩大家收藏一下,新書需要書友們的支援。推薦票也不要忘記投啊!江洋大盜這幾天要寫的地方比較複雜,所以為了能讓大家看的明白又能儘量簡短精彩,寫的實在很慢;求收藏,求推薦票,高潮馬上就將展開。謝謝支援!呵呵!!!
3/武當山2
求收藏,求推薦票
還是要麻煩大家收藏一下,新書需要書友們的支援。推薦票也不要忘記投啊!江洋大盜這幾天要寫的地方比較複雜,所以為了能讓大家看的明白又能儘量簡短精彩,寫的實在很慢;求收藏,求推薦票,高潮馬上就將展開。謝謝支援!呵呵!!!
前有五雲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治世玄嶽”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嶽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2米,闊14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米,柱周設夾杆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託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嶽”。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在北宋尚未出現玄武神話以前,'2'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名山。武當山的名稱在後漢時(126-221)已有之。《後漢書》記載有朱穆隱居於武當山。南北朝時(386-582)酈道元(?-527)撰《水經注》,記載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仙室、謝羅山等。道教稱仙人所居的地方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647-735)編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當山列入其中。到了杜光庭(850-933)在901年編《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則將武當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由此可見最遲在第九世紀末,十世紀初,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聖地之一了。
宋代以前有關武當山的文獻並不多見。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後漢書》、《水經注》和《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外,另有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縣圖志》,都沒有提到玄武。在北宋初期李昉(925-996)編《太平御覽》卷四十三「武當山」條,引用的資料有《武當山記》、《南雍州記》、《陰君內傳》,《甄異傳》,記載歷代在武當山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陰長生、戴生、謝允等人,未提及玄武事蹟。樂史(925-1002)撰《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三「武當山」條也沒有關於玄武的記載。此可以作為北宋初期人們尚未把武當山與玄武牽上關係的左證。武當山成為祀奉玄武的聖地應該是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出現以後。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在武當山大頂之北建立紫霄宮祭祀玄武,可能是武當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為主的宮觀。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經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當山的傳說已經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實錄》對太和山,即武當山有較詳細的描述,說明了武當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於翼軫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聖祖紫元君傳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當山修行的情節。《玄帝實錄》記載﹕「王子(玄武)十五歲辭父母,離宮尋訪幽谷。
於是感動玉清聖祖紫元君授無極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東,在翼軫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擇眾峰之中衝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師語,越海東,果見師告之山。山水藏沒,有七十二峰,一峰聳翠,上凌雲霄,當陽虛寂。於是採師之誡,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巖曰紫霄巖,因卜居焉。潛虛玄一,默會萬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宋元交兵之際,均州也遭兵災,武當山的宮觀受到嚴重的破壞。例如紫霄宮在1260年以後已杳無人跡。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於燕京。1269年冬天,有龜蛇出現在燕京西郊高梁河,眾人以為是玄武顯靈,象徵元王朝國運興隆,元帝室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