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聯合國,在《聯合國憲章》中開宗明義地提出,其宗旨是“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
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歐洲,對歷史進行了反思,從9世紀查理曼帝國解體後的一千年中,法德之間進行了5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1951年,以法德為主的六個歐洲國家領導人走到一起,簽署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透過監督、管理製造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煤鋼,來防止再次發生戰爭,表示了他們“決心以整合彼此的根本利益來取代相互的爭鬥”。法德這兩個夙敵,透過一系列條約,變成了利益互相依存的盟友,迄今享受了五十多年的和平。雙方的合作還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這種“雙贏”的選擇無疑是明智的,實在值得亞洲國家借鑑。
。。
我當“火槍手”
1844年,法國名作家大仲馬創作了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又名《三劍客》),描述了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衛隊長達達尼昂和三名智勇雙全、忠於王室的衛士幫助王后擺脫宰相黎塞留的指控,維護王室榮譽的故事。當時王室警衛用的武器是火槍,所以他們被稱為“火槍手”。作為文藝創作,雖然大仲馬的小說並非歷史的寫實,但國王衛隊長達達尼昂是確有其人,他的家鄉在法國東南部的熱爾省,盛產名酒“阿馬涅克”。
“阿馬涅克”酒始產於17世紀,它與干邑一樣,是用白葡萄酒蒸餾而成,酒精度較高。它的各種品牌中,“拿破崙”似乎是中國人較熟悉的牌子。“阿馬涅克”是干邑的競爭對手,幾乎一半的產量出口國外,主要是英、美、日。
法國的酒商促銷手段五花八門,其中有一種是與眾不同的,稱為“授勳”。“勳章”和綬帶都很精緻,形狀也與國家的勳章很相似,等級也是基本按國家的授勳等級,從騎士、軍官、高階軍官到大十字勳章,一整套。各地的酒業公會都建立了每年給銷售商、國外的代銷商授勳的制度。“授勳”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大集會,十分隆重。每次授勳,都要給一兩位名人授以榮譽稱號,以吸引更多的人參加。
阿馬涅克酒業公會別出心裁,充分利用他們的“歷史遺產”,搬出他們的老祖宗達達尼昂做廣告,把勳章的稱號叫做“火槍手”,還提出了一個相當“無產階級”的口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法國參議院法中友好小組副組長蒙德斯鳩來自熱爾省,自己有葡萄園,與當地阿馬涅克酒業公會聯絡密切。1999年9月的一個週末,他邀請我和施燕華到熱爾省參加阿馬涅克酒授勳的盛會,還請我在會上講話,介紹中國的經濟情況。
同法國其他地方的晚宴一樣,阿馬涅克酒授勳宴會在晚上八點半才正式開始。請帖上要求男士穿晚禮服,戴黑領結,女士穿長裙。簡直是國宴的規格!
宴會在一所修道院的方形院子裡進行,院子裡搭了很大的帳篷。院子周圍是修道院的圍廊。院子、圍廊全被利用起來,擺滿了餐桌。我們在蒙德斯鳩參議員的陪同下準時到達修道院。修道院門口已有不少人,見我們到來,便開始緊張的行動。不久,一切就緒。十來個穿著藍色緞袍,掛著紅色綬帶的“火槍手”(大多是老人)舉著長蠟燭在前面引路,到了門口,兩邊各有兩名少女,穿著鮮紅的古代騎士服裝,騎在高頭大馬上,向我們敬禮。剛邁進“宴會廳”,主席臺上的樂隊就奏起了歡快的音樂,我頗有身臨愛麗絲奇境的感覺。
“宴會廳”裡,餐桌一張挨一張,長形的桌子並不寬,也許是為了節省地方。桌上擺著盤子、餐巾、蠟燭、鮮花,每人面前放了四隻大小不等的酒杯,桌上還有各種酒瓶、礦泉水等,擺得桌子上幾乎沒有地方了。
“火槍手”們把我們帶到大廳中央的一張桌子旁坐下,他們便到臺上忙乎去了。我們坐定後,授勳儀式開始。由酒業公會中資格最老的“火槍手”分別宣讀授勳名單,簡單介紹接受勳章人的經歷。被唸到名字的人分批上臺,一個一個地掛上“勳章”及綬帶,然後集體舉手宣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老火槍手用長劍在每人的肩上點一下,就算完成程式了。上臺、下臺,及每批之間,都奏幾個地方樂曲,吹吹打打,氣氛十分熱烈。
宴會是斷斷續續的,吃完冷盤,奏樂、授勳,熱菜後,又是授勳。參加宴會的有700—800人,菜全是從飯店做好運來的,所有的桌布餐具也都是從飯店運來的,據說,為這場活動服務的不止一家飯店。這樣的做法在法國很普遍。餐桌上當然是當地最好的阿馬涅克酒,我們驚奇地發現,每張桌子上還放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