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侍中方賓,文選郎中陳洽,刑部員外郎宋禮,國子助教王達、鄒緝,吳府審理副楊士奇,桐城知縣胡儼等。被列入奸臣榜的鄭賜、王鈍、黃福、尹昌隆也前來歸附,自稱被奸臣所累,請求宥罪。茹瑺、李景隆又為張■、毛泰亨請求寬免,都先後授官或仍任舊職。對那些仍然抗拒不降的,朱棣又開列了第二批名單指為奸臣,他們是;徐輝祖、葛成、周是修、鐵鉉、姚善、甘霖、鄭公智、葉仲惠、王璉、黃希範、陳彥回、劉璟、程通、戴德彝、王艮、盧原質、茅大芳、鬍子昭、韓永、葉希賢、林嘉猷、蔡運、盧振、牛景先、周■等,共五十餘人。
迎附的官員已經迫不及待了。他們希望朱棣早即帝位,自己便成了開國元勳。十四日,諸王及文武官員們紛紛上書請求朱棣即位。本來,朱棣自起兵之日起,便已盯住了皇帝的寶座,但此時卻要由群臣勸進。而朱棣又要故作謙讓,說道:〃予始逼於難,不得已以兵救禍,誓除奸以安宗社,為伊周之勳。不意孺子無知,自底亡滅。今奉承洪基,當擇有才德者,顧予菲薄,豈堪負荷。〃中國的氏族民主制已經湮滅數千年了,但在儒家經典中還是被奉為美政,稱頌無加。而後世帝王為爭奪帝位殺人盈野,誰也不願實行那種民主的禪讓制度,但他們卻又都要用開明的賢君標榜自己。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不也是〃被迫〃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嗎?朱棣的這番話何其動聽,但大臣們都知道這是假的,這不過是一場把戲的開幕式。自然,接著是群臣的進一步勸進。諸王及文武群臣苦苦叩頭,一定要請他做皇帝:〃天生聖人,為社稷生民主,今天下太祖之天下,生民者太祖之生民,天位豈可一日而虛,生民豈可一日無主?況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殿下為太祖嫡嗣,德冠群倫,功施宇內,威被四海,宜居天位,使太祖萬世之洪基,永有所託,天下生民,永有所賴。不宜固讓,以孤天人之心?〃這一番勸進辭哪裡是說給朱棣,分明是給天下人聽,是向天下人宣講朱棣即位的合法性。勸進集中在幾點:一,生民需要有聖人做主,朱棣就是聖人;二,朱棣是太祖嫡嗣,理當繼統;三,〃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只有朱棣當國君最為合適。在現存朱元璋子孫中年最長莫過於朱棣了,但若要按建文帝的系統算,還有其子文奎,其弟允熥、允■、允■,這些小孩子執政對國是不利的,必須把他們排除,才輪得上朱棣。這次勸進只能算初勸,朱棣故作不允。
到了十五日,諸將又向朱棣上勸進表,表中說:〃臣聞鋤奸去惡,式揚神聖之謨,附翼攀鱗,早際風雲之會,功光前烈,德冠中興。恭惟殿下文明英武,寬裕仁孝,為太祖之嫡嗣,實國家之長君,天生不世之資,民仰太平之主。曩奸惡逞毒肆兇,禍既覃於宗藩,機欲傾於社稷,集天下之兵以相圍逼,使國中之民不能聊生。乃赫怒而提一旅之師,遂呼吸而定九州之地,戰必勝,攻必取,實由天命之有歸、綏斯來,動斯和,爰見人心之所在。今內難已平之日,正萬方欣戴之時,宜登宸極之尊,以慰臣民之望。臣等忝隨行陣,仰仗威靈,素無遠大之謀,竊效分毫之力,雖不敢冀雲臺之圖象,實欲慕竹帛之垂名,謹奉表以聞。〃這是二勸,朱棣仍然不允,因為他知道還會有三勸。這二勸是隨徵武將提出的,其中內容與一勸大體一樣,不過其中透露了〃你當皇帝,我們也可以跟著沾光〃的意思。
十六日,諸王與文武群臣相繼又向朱棣勸進。諸王上表說:〃天眷聖明,宏開景運,群奸既去,宗社永安。恭維大兄殿下,龍鳳之資,天日之表,禎祥昭應於圖書,堯舜之德,湯武之仁,勳業夙彰於海宇。邇者險邪■禍,毒害宗親,謀動干戈,幾危社稷。乃遵承於祖訓,聿奉行於天誅。一怒而安斯民,備文王禮義之勇,不四載而復帝業,超世祖中興之功,武以剪戢;克全皇考之天下,文以經緯,聿明洪武之典章,實天命之所歸,豈人力之能強,願俯循於眾志,庶永紹於洪基。惟我諸弟誼重天倫,情深手足,荷蒙拯溺,得遂生全,祗迓龍輿,蚤正天位,庶皇考之天下永有所託,四海之赤子永有所歸,幸鑑微忱,毋頻謙讓。無任激切之至,謹奉表以聞。〃朱棣是如此謙讓,諸王是如此急切!
在中國君主政治中,最虛假的莫過於這個〃三推讓〃之禮了。上下人人心裡明白是在演戲,但戲還要演得像。朱棣仍然〃不允所請〃。這天,群臣又來勸進,朱棣說了如下一番話:〃昔天運衰微,四海鼎沸,強弱相噬,百姓無主,天命我皇考平定天下,以安生民,勤苦艱難,創造洪基,封建子孫,維持萬世。豈意棄臣民之日,體猶未冷,而奸邪鞠兇,禍起不測,圖滅諸王,以危社稷。予以病軀,志耗力疲,惟欲高枕,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