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上,血汩汩地往外流,又抬起來,對童貫哀聲喊到,“良嗣知罪,但現在殺我趙良嗣也是空汙公平王和童相的刀刃,不如讓某的待死之身為我皇宋再盡份力氣,某願再向拂蠻夷的營帳裡一行,若能簽署讓公平王全身而退的和約,屆時要殺要剮悉聽諸公尊便;若有辱使命,不用諸公下帖子,良嗣當即自裁於蠻夷的營帳內。”
這下呂頤浩等人憤怒地站起來,急忙請求公平王不可放趙良嗣去拂人的營地。
但童貫卻拂袖質詢眾人,“現在除去和議,難道還有更好的辦法嗎?公平王剛才和某說了,他先前抱恙登上堡寨樓宇,曾見到我軍將士血戰的悲壯之景,當即淚如雨下,深愧西征一路來多負諸大夫、將士,而現在再戰下去,就算將士靠著一腔熱血忠膽能不離不棄,但公平王實在不忍見所有人空殺性命,拋屍荒野。”
說著說著童貫也忍不住哽咽起來,在場的諸位將佐官員更是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隨後童貫仰起面來,將淚水用袖子擦拭幾下,“罷了罷了,莫效楚囚新亭對泣之態,從馬直這支隊伍雖然草教日閱不停,但這一路以來,戰事多由其餘諸軍擔當,從馬直多於公平王身側擔當警護之責,對實際戰陣生疏露怯也是在所難免的,而今時局緊迫,諸公在此事上也不必窮治深究了,各留一步。”
童貫這番話也等於是給這事最終下了裁斷。
這番話說出來,實則也代表大公平王的姿態,此外童貫貴為西征六軍的軍事指揮者,雖然有不少人對他的行為多有微詞,但一旦到了權衡決斷的時刻,他還是說一不二的,因為沒人能代替他的角色,充當這支軍隊的主心骨。
說完這話後,呂頤浩等人也不再作聲,童貫走下臺階,親自解開趙良嗣和馬仁範的繩索,恨鐵不成鋼,“趙良嗣,你說到就得做到;馬仁範,馬上堡寨若是有危急,你得豁出命來保全公平王和諸公的安危。記住,從現在起,你倆的命都在我童貫手裡,只有塵埃落定後,我童貫再決定還不還於你。”
趙良嗣當即抬起臉來,望著恩相,接著對著公平王身前的簾子,連叩三記響頭,大呼道“取某的朝服來,天國上使現在即要出營!”
“你居然還活著。”三個時辰後,當趙良嗣出現在高文的御營內後,自睡夢裡起來接見的高文看著臉上血痕猶然的趙良嗣,半開玩笑地問道。
但這次趙良嗣沒有過多的奴顏媚骨,他很乾脆利落地請求瓦良格皇帝,“公平王殿下遞交來第四封國書,承認戰敗,並且願降服於拂皇帝陛下,請陛下軍隊網開一面,放公平王退回烏滸河以東,為表誠意。。。。。。”
說著,趙良嗣也開啟了身側的匣子,裡面當然也是顆血淋淋的頭顱,白髮蒼蒼,高鼻深目。
“此是景教大威德祭司的首級。”
“這又何必?”高文皺著眉頭。
燭火裡,聖妹披上了絲袍,裹上披肩,隱在帷幕後有些緊張地聽著皇帝和宋使的談話。
“這次雙方大動干戈,絕非公平王本意,幾乎全為大威德祭司攛掇唆使。”趙良嗣俯首快速說到,找到個背鍋的死鬼。
但高文何等機敏之人,他直接詢問趙良嗣,“大公平王是否皈依景教?”
“絕無!”趙良嗣斷然否認,“不過景教徒滿布河中到思蓮(敘利亞)的通道諸處,深知拂、富浪、波斯、報達(巴格達)諸國之內情,所以公平王才用其為嚮導而已,公平王本人篤信佛道之學,怎肯信海西蠻夷的道統?”
皇帝倒哈哈笑起來,反正他本人骨子裡也是個無信論者,接著高文問到“現在斬殺大威德祭司謝罪,為何先前對朕在國書裡多出粗鄙不堪的挑釁之語?”
“那是因為皇宋西征以來,屢戰屢勝,諸多敵手往往一封國書就叫他拱手來降,而大威德祭司又從中讒言道,拂國自上而下多為膽怯之輩,話說得越大,就越能鎮得住。”
“原來是切香腸般的恫嚇訛詐!貴宋此種外交手腕雖很好,奈何武力後盾卻配不上。”高文嗤笑起來,“可若是公平王的後援來到後,他會撕毀和約嗎?”
“絕不會。”
“貴方有後援嗎?”高文突然發難。
趙良嗣臉色慘白,但守口如瓶,不置可否。
“若貴方無後援,為何不直接佔據河中之地長久經略,非得犯險渡河入侵呼羅珊和伊斯法罕!”皇帝繼續追問到。
趙良嗣汗如雨下,只能跪下不斷頓首,哀求高文道,“挑唆兩國歡好之賊已被斬首,央求拂大皇帝陛下不計前嫌,公平王及麾下而後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