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4部分

莫大的恩寵,也是肅王莫大的榮幸,相信他不會拒絕。二來,將他移藩到蘇州後,可以就近監視,使得他縱然有不軌之心,也不敢輕舉妄動。”邊說還邊搖頭晃腦,似乎是對自己的這個建議很是滿意。

朱允抿著嘴,皺著眉頭,仔仔細細地聽方孝孺將他自認為是萬全之策的對策講完,思考了很長時間,才慢慢地抬起頭,用柔和加欣賞的目光看了看方孝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嘆道:“好吧,就依先生所言,讓肅王來蘇州吧。他打了這麼長時間的仗,也該回來過幾天安生日子了。”

“皇上英明。”方孝孺見朱允採納了他的建議,心裡十分高興,君主對自己言聽計從,就好比劉備對待諸葛亮一樣,自己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暗暗地,他也開始以諸葛孔明自詡,希望可以輔佐君主開創一個讓後人瞻仰的建文盛世,又向朱允作了一揖,道:“那臣這就去擬旨,改日讓使者一齊帶去肅國。”

朱允微微地點了點頭,他看到方孝孺如此虔誠的表情,心裡十分的寬慰,這才是忠臣啊,忠臣就該對皇帝有基本的禮法,像那些藩王那樣,動不動就允允地叫他,像什麼樣子,微微一笑,寬慰道:“好。時候不早了,先生擬完聖旨之後就早點回去休息吧,莫要累壞了身子。”

方孝孺感覺到心頭一暖,臉上不自覺地笑了出來,抬眼看了看這個年輕的君王,見他如此關心自己的表情如此真實,心裡不禁氾濫起了滾滾感動的洪流,道:“多謝皇上掛念了,臣能為皇上分憂是臣的榮幸,不覺得辛苦。臣告退。”

說罷,又向朱允作了一揖,緩緩地退出了殿外,然後去文淵閣擬旨去了。

朱允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御座上,仔細地回想著方孝孺剛才說的話,不錯,一些藩王的確太囂張跋扈,目無朝廷了,必須要加以嚴懲,否則朝廷的威重不行,在地方上就被藩王架空了,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重新釀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的歷史悲劇。

突然之間,朱允不知道為何想起了朱元璋臨死前的諄諄教導,不光是臨死之前,朱元璋在他的生前曾經不止一次的對朱允說過,要和藩王搞好關係,讓他們和你一起去保衛大明江山,不要抓住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觸動藩王的根本利益,家裡人永遠要比外人可靠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皇爺爺說的對嗎?朱允一個人坐在御座上,雙手按著太陽穴,努力的揉了幾下,方孝孺和朱元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言論在他的腦海裡激烈的碰撞,激烈的鬥爭。

那些藩王也是直系皇親,難道真的不想當皇帝嗎?這些話估計三歲小孩子都不會信吧,況且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多行不法,如果不加以嚴懲,那怎麼交代的過去。皇爺爺就是太偏袒他們了,自古以來要想實現天下大治都是重用文臣,哪有重用自己的兒子的?這不是典型的任人唯親嗎?

這些道理史書中還有聖人的經典中都已經反覆的講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為什麼皇爺爺總是一意孤行呢?

哎,算了。朕也不能苛責皇爺爺,畢竟他出身低微,讀書的機會少,不瞭解這些聖人的治國之道,這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既然朕做了這個皇帝,那就有責任革除他老人家在位時期的弊政,讓大明朝實現真正的盛世,實現君明臣賢,互相信任而不是互相猜忌的盛世,實現可以媲美三代的盛世。

朱允鬆開了自己的太陽穴,重重地靠在了龍椅上,抬起了頭,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暗暗地下定了決定:朕要像史書中記載的歷代賢君一樣,做一個好皇帝。皇爺爺,請你在天之靈看著吧,孫兒會比你做的更好。

朱允就這樣將朱元璋臨終前的教導拋在了腦後,仍是一味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因為那是他從聖人的經典中讀出來的意見。

這種情況在明朝也不是唯一的一次,明朝末年,天啟皇帝臨死之前也是語重心長的對崇禎說:“魏忠賢盡忠職守,可以計大事。”讓他繼位之後繼續重用魏忠賢,可是崇禎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替老朱家拼命搞錢充實國庫的魏忠賢搞死了。

朱棣因為朱允不聽先皇的勸告而得天下,而他的子孫崇禎也是因為不聽先皇的勸告而失去天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宿命。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朱允太年輕了,他登基的時候才二十一歲,還沒有走過那個天真爛漫的年紀。況且這個時候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統一的毛病自以為是,說通俗一點就是中二。

他們自認為自己考上了名牌大學,智商就絕對爆表,進而看不起自己農村出身沒有什麼文化的父母,不聽他們讓自己考公務員,考銀行先有個立身之地的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