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點頭,若有所思道:“記得馬賓王(馬周)曾也說過同樣的話,‘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在百姓苦樂也。’。”。
李治稍稍點頭,道:“那你就說說,朕的大唐怎麼就到了這瓶頸處。”
“遵命!”
韓藝當然不是來打牌的,這牌打的再好,李治也不會給他大官做,他是來毛遂自薦的,道:“陛下文治武功,四方臣服,西南雖有吐蕃,但那不過只是一群莽夫,不管是從哪方面看,都無法與我們大唐相提並論,不足為慮,西北有突厥,但經貞觀年間那一戰,如今只是一盤散沙,更加不足為慮,外患不足為慮,國內又是國泰民安,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敢問陛下,如此盛況之下,我大唐還當如何提升國力?又是否還應當繼續提升國力?”
李治聽得一愣,不免陷入了深思當中,如今的政策幾乎還是延續貞觀政策,就是做到了極致罷了,總的來說,還是修生養息,但是現在已經做到極致了,地多人少,怎麼玩,絕大部分百姓都不缺地,這是先天優勢。但是下一步該怎樣呢?繼續維持下去?又或者,反正我已經是最強了,還那麼激進幹什麼?
作為一個守成皇帝,本應該如此,按部就班,蕭規曹隨就行了。
但是作為一個人,自然不願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下面,小鳥翅膀硬了,都得想自己飛飛看,這是萬靈之性呀。
李治當然也是如此,他肯定想要做出一點成績來,不要總是待在李世民的庇護下,他更加不希望“永徽之治”,被後世的人們稱之為“貞觀遺風”。
但是該怎麼辦呢?
他也不知道。
韓藝這一問,正好言中李治的心思。
最清楚李治心思的,就莫過於武媚娘,她也知道李治作為皇帝,怎好意思與一個開青樓的談過這國家大事,於是半開玩笑道:“聽你這話,莫不是你還有主意能夠讓我大唐更上一層樓?”
ps:求月票,求推薦,求訂閱。。。。(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四章 必先其利器
武媚娘這話,雖然是帶著暗諷之意,但是卻也是一種詢問的方式,實則並無鄙視之意。
韓藝十分自通道:“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基本,但是依靠人口的增加,去提升國力,未免就太慢了,若要更加強盛,唯有一策可行。”
李治聽他這話,似乎還真的有辦法,不管那麼多了,道:“那你倒是說說看。”
韓藝不卑不亢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進的武器,能夠令我大唐軍隊所向無敵,先進的工具能夠天下百姓衣食無憂,國庫充盈,這就是衝破瓶頸最快,也是唯一的方式。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阻礙了我大唐現在前進的步伐。”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我還當你會說什麼,這一點誰人不知,但是這利器豈非說有就有的。”
韓藝道:“我以為這是朝廷的政策導致的結果。在朝廷當今的政策中,幾乎都是保證農夫有土地可耕,保證土地不被兼併,但是從未有一條政策,是鼓勵百姓去發明更加先進的農具,以至於我大唐農具沒有太大的突破。我大唐人口遠遠落後前朝,這是事實,想要利用有限的人口,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唯有依靠工具。”
“難道朝廷鼓勵,就能造出更為先進的工具來?”武媚娘似乎不太相信。
韓藝點點頭,道:“有道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發明可以賺錢,可以養活自己,就跟種地一樣,為什麼百姓不會去嘗試,雖然這東西需要天賦的。但是我大唐數百萬人口,他們的智慧是無窮,這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只要其中有一千個人發明出各種先進的工具,帶來的利益,或許要比多一倍人口還要多的多。”
李治道:“若你照這麼所言。那應該怎麼做呢?”
韓藝道:“我覺阻礙這一切的,有兩個原因,其一,發明創造者,無法因此獲利,人人都可以免費拿去用,甚至連朝廷的一句讚譽都沒有;其二,就是許多貴族對於一些技術的壟斷。”
武媚娘聽得眸中閃過一抹詭異的光芒,其實以她的心理素質。不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的,但是她真的沒有想到,韓藝一開始,就直接將矛頭對準貴族階級。
這一句話若傳出去,可能就會驚起驚濤駭浪啊!
李治心中也是猛地一驚,他可還沒有武媚娘堅強,肯定被嚇到了,只覺這人比自己還要生猛一些。道:“你這兩點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韓藝笑道:“表面上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