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使者,刺史也。續漢志曰,每州有從事,秩百石。耳目謂令採察也。平謂平決也。
注'三'貽,遺也。
注'四'重猶愛惜也。
注'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一度,一年十二月,除小月六日,即一歲三百五十四日,是為每歲日行天。餘一十一度四分度之一,不匝一年,餘十一日四分日之一,故三年即餘三十三日四分日之三,閏月又小,是五年即得再閏。
七年,轉太僕。浮又以國學既興,宜廣博士之選,乃上書曰:“夫太學者,禮義之宮,教化所由興也。陛下尊敬先聖,垂意古典,宮室未飾,干戈未休,而先建太學,進立橫舍,'一'比日車駕親臨觀饗,將以弘時雍之化,顯勉進之功也。
'二'尋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之言傳而不絕。舊事,策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以博舉明經,唯賢是登,'三'學者精勵,遠近同慕。伏聞詔書更試五人,唯取見在洛陽城者。臣恐自今以往,將有所失。
求之密邇,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凡策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會,不及遠方也。又諸所徵試,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煩擾於事也。語曰:‘中國失禮,求之於野。’'四'臣浮幸得與講圖讖,'五'故敢越職。”帝然之。
注'一'橫,學也。或作“黌”,義亦同。
注'二'雍,和也。書曰“黎人於變時雍”,乃勉勸也。
注'三'畿,王畿;夏,華夏也。漢官儀曰:“博士,秦官也。武帝初置五經博士,後增至十四人。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其舉狀曰:‘生事愛敬,喪沒如禮。通易、尚書、孝經、論語,兼綜載籍,窮微闡奧。隱居樂道,不求聞達。身無金痍痼疾,*(世)**'卅'*六屬不與妖惡交通、王侯賞賜。行應四科,經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舉。”
注'四'劉歆移書太常曰:“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
注'五'與音預。
二十年,代竇融為大司空。二十二年,坐賣弄國恩免。二十五年,徙封新息侯。
帝以浮陵轢同列,每銜之,'一'惜其功能,不忍加罪。永平中,有人單辭告浮事者,'二'顯宗大怒,賜浮死。長水校尉樊*(儵)**'鯈'*言於帝曰:“唐堯大聖,兆人獲所,'三'尚優遊四凶之獄,厭服海內之心,'四'使天下鹹知,然後殛罰。
'五'浮事雖昭明,而未達人聽,宜下廷尉,章著其事。”帝亦悔之。
注'一'陵轢猶欺蔑也。
注'二'單辭謂無證據也。書曰:“明清於單辭。”
注'三'獲,得也。
注'四'優遊謂優柔也。四凶者,鯀、共工、驩兜、三苗。左傳曰舜流四凶族,今雲堯者,舜為堯臣而流之也。尚書曰:“四罪而天下鹹服。”
注'五'殛,誅也,音紀力反。
論曰:吳起與田文論功,文不及者三,朱買臣難公孫弘十策,弘不得其一,終之田文相魏,公孫宰漢,誠知宰相自有體也。'一'故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二'籩豆之事則有司存。”'三'而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課核三公,'四'
其人或失而其禮稍薄,至有誅斥詰辱之累。任職責過,一至於此,追感賈生之論,不亦篤乎!'五'朱浮譏諷苛察欲速之弊,然矣,'六'焉得長者之言哉!'七'
注'一'史記:“魏置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田文曰:‘不如子。’吳起曰:‘理百官,親萬人,實府庫,子孰與起?’田文曰:‘不如子。’吳起曰:‘守西河,秦人不敢東向,韓、趙賓從,子孰與起?’田文曰:
‘不如子。’吳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田文曰:
‘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吳起默然良久,曰:‘屬之於子矣。’田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上也。’吳起方乃自知不如。”武帝時,方築朔方,公孫弘諫,以為罷弊中國。上使朱買臣難弘,發十策,弘不得一。
注'二'三謂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事見論語。
注'三'籩豆,禮器也。小細之務,有司所主,非人君之事也。
注'四'課其殿最,核其得失。
注'五'賈誼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