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四頁一一行東觀漢記*(曰)*按:“曰”字明衍,今刪。
七五四頁一三行李忠字仲都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紀“都”作“卿”。
七五五頁二行高密侯*'國'*按:刊誤謂“侯”當作“國”。校補謂高密前漢為王國,後漢為侯國,注所引乃續志,作“侯”明不誤,特奪“國”字耳。今據補。
七五五頁五行以為右大將軍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東觀記無“大”字。
七五五頁六行時世祖自解所佩綬以帶忠按:沉欽韓謂北堂書鈔引東觀記曰“時無綬,上自解所佩綬以賜仲都”,疑此脫“無綬”二字。
七五五頁九行解澣長襦按:“澣”原鬥“瀚”,徑改正。
七五五頁九行*(解)**'鮮'*支集解引沉欽韓說,謂當作“鮮支”,廣雅“鮮支,絹也”。今據改。
七五七頁九行泫音*(工玄)**'胡涓'*反據汲本、殿本改。按:原作“工玄反”,疑是“五玄反”之誤。
七五七頁一一行邳彤按:校補謂蜀志譙周傳作“邳肜”。
七五七頁一一行彤初為王莽和成卒正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本紀作“和戎”,胡三省、王應麟本皆作“戎”,惟水經注作“和城”。
七五八頁一行所到縣莫不奉迎按:李慈銘謂“所到”下脫一“郡”字。
七五八頁六行亦未有感物動民其如此者也按:王先謙謂“其”字當衍。
七六0頁二行論語*(曰)*魯定公謂孔子之言據汲本、殿本刪。
七六0頁八行東觀記*(曰)*按:“曰”字衍,今刪。
七六0頁九行漆*(園)**'裡'*即郭氏所居之里名也據刊誤改。
七六一頁二行故城在今魏州*(華陽)**'莘縣'*南集解引沉欽韓說,謂注“華陽”誤,隋志莘縣後周置武陽郡,“莘”與“華”相似,又衍“陽”字。今據改。
七六二頁一行沛有餘*(優饒)*貌據今本公羊傳何注刪。
七六二頁四行奉迎於育通鑑胡注謂賢曰“育,縣名”,餘考兩漢志無育縣,蓋“貰”字之誤。今按:前志鉅鹿郡有貰縣。
七六二頁六行*(柱)**'駐'*節道中據汲本、殿本改,與聚珍本東觀記合。
七六二頁七行言王郎*(所)*反*(之)*狀據王先謙說刪。
七六二頁一0行*'成'*郎水北有耿鄉據集解引沉欽韓說補。
七六二頁一四行鄗大姓蘇公反城開門內王郎將李惲按:李慈銘謂城開二字疑誤倒,當作“開城門”。
七六四頁三行宜出傳舍按:袁宏紀作“宜自強來”。
七六四頁三行*(林)**'臨'*邑侯讓王先謙謂“林”當從帝紀作“臨”。今據改。
七六四頁八行謂之人文故城也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古音文如岷,與曼聲相近。
今按:“人”本作“民”,章懷避唐諱改之。古音文如岷,“民文”與“綿曼”聲相近也。 後一頁
後漢書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第十二
朱佑字仲先,南陽宛人也。'一'少孤,歸外家復陽劉氏,'二'往來舂陵,世祖與伯升皆親愛之。伯升拜大司徒,以佑為護軍。'三'及世祖為大司馬,討河北,復以佑為護軍,常見親倖,舍止於中。佑侍燕,從容曰:“長安政亂,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四'世祖曰:“召刺奸收護軍!”'五'佑乃不敢復言。從徵河北,常力戰陷陣,'六'以為偏將軍,封安陽侯。世祖即位,拜為建義大將軍。
建武二年,更封堵陽侯。'七'冬,與諸將擊鄧奉於淯陽,佑軍敗,為奉所獲。
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帝復佑位而厚加慰賜。遣擊新野、隨,皆平之。'八'
注'一'東觀記*(曰)*“佑”作“福”,避安帝諱。
注'二'復陽,縣名,屬南陽郡。
注'三'前書曰,護軍都尉,秦官,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也。
注'四'日角,解在光武紀也。
注'五'王莽置左右刺奸,使督奸猾。
注'六'續漢書曰:“佑至南□,為賊所傷,上親候視之。”
注'七'堵陽,縣名,屬南陽郡,故城今唐州方城縣。堵音者。
注'八'隨,縣名,屬南陽郡也,故城今隨州隨縣。
延岑自敗於穰,遂與秦豐將張成合,佑率徵虜將軍祭遵與戰於東陽,大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