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謝謝排龍灣與幽道林隱的打賞~~~~
長七二六章中清會晤
這一天是十二月三日,洋人和清庭相繼投降的訊息如旋風般在北京城裡傳播,民眾紛紛走出家門,大聲歡呼,這倒不是北京人民對王師翹首以待,而是被圍的吃不消了,改朝換代其實和他們沒有太大關係,他們只想過上正常的生活。
實際上北京民眾對民盟軍還是有些怨念的,畢竟北京是都城,天子腳下,多威風?多風光?曆元明清三代,北京人在骨子裡養成了一種濃濃的優越感,哪怕是一個拉糞車或掃大街的,在外地人面前,這份優越感都揮之不去。
但王楓把新中國的首都定於南京,相當於把北京人拽下了神壇,從此之後,北京只能被冠以某朝古都的名號,與洛陽西安的地位類似,北京人當然不願意了。
其實論起建都的現成條件,北京比南京優越,可是北京的乾旱是個硬傷,農業社會還好,問題不是太明顯,而工業社會對水的消耗極其巨大,僅僅是這一點,北京就不適合作為新中國的都城,王楓可不想搞那些往北京調水的超大型工程。
清國向中國投降,並沒有什麼歷史性的震懾場面,諸如牽羊車,抬棺材,上降表,乃至坦露上半身迎接的中國古典投降儀式,而是在當天下午,民盟軍除了派出部分人馬進佔圓明園,大部分都進了城,解除清軍與洋人武裝,接管紫禁城與各官署衙門,封存珍貴財物檔案資料,但皇室仍被允許居住在紫禁城東六宮,可以保留三百名護衛。
宮女因全部來自於滿、蒙、漢八旗及內務府三旗與下五旗包衣。按官方定義,這些人不是中國人。所以沒有要求清國釋放宮女,太監更是一個不要。全部遷往澳大利亞。
同時著手的便是安撫北京民眾,由於與清庭達成了和解協議,王楓下令停止任何針對清國的負面宣傳,只是突出了這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在忙忙碌碌中,三天一晃而過,第四天,王楓於乾清宮會見清國領導人。
如今中國官方對清朝的稱呼統一為清國,諸如韃子、清庭、大清等稱呼不允許再出現在官方檔案中。
乾清宮裡,燒著幾大盆炭火。殿中心擺著一張長條桌子,兩邊十餘張椅子,與椅子相對應的桌面擺著一個小牌子,記載著人名,靠著兩面牆各是三面大幅中國五星紅旗與清國黃龍旗,桌子正中也交叉插著兩面兩國的小國旗。
“總司令,清國代表來了。”一名黑鷹邁入殿內報告。
中方出席的有王楓本人、陶桄、蘇三娘、周秀英、楊水嬌與各軍軍長,紛紛向外望去,只見迎面過來三尊軟攆。分別坐著載淳、蘭兒與鈕祜祿氏,各打黃羅傘,有太監宮女隨行,後方跟著近十名清庭大員。皇帝與兩位皇太后身著龍炮,大員們頂戴花翎,一樣不少。好在沒有太監大喊:皇上駕到!
陶桄不由搖了搖頭:“這都什麼時候了?還弄這麼大的排場?”
“習慣不是那麼容易扭轉的,不管他。來,我們先坐下吧。”王楓招了招手。各人依次落坐。
很快的,三尊軟攆在乾清宮外放下,一大群人擁著小皇帝與兩位太后走來,一名戰士立刻伸臂攔道:“除清國皇帝、太后與官員,閒雜人等一律在外等候!”
一名老太監當即尖著嗓子叫道:“狗奴才,皇上太后在此。。。。”
話未說完,蘭兒已狠狠一眼瞪了過去:“閉嘴!都在外候著。”隨即就攙上載淳邁入了大殿,鈕祜祿氏與各公卿宗貴略一遲疑,也跟了進去。
見著殿內擺設,清國高層均是一怔,這出乎了他們的意料,原本都以為王楓會高踞寶座,等待自己下跪磕頭,他們也做好了磕頭稱臣的準備,可是看這架式,不由紛紛鬆了口氣,能不磕頭,誰願意磕呢?
王楓站起來示意道:“各位,我就是中國皇帝王楓,座位上標有人名,請坐罷。”
這走的是現代社會兩國國家元首會晤的流程,旗人哪會明白?在他們的世界觀裡,要麼高高在上,要麼俯首稱臣,從來沒有過平等交往的意識。
不過民盟軍是佔領軍,是勝利者,既然這麼說,就按他的要求辦好了,一群人湧到桌前,瞅著名字對號入座。
坐正中間的是小皇帝載淳,與王楓隔一張桌子,載淳身邊分別是蘭兒和鈕祜祿氏,再往兩邊是以奕訢、奕譞為首的宗室公卿,漸漸地,旗人回過味了,這是以身份高低由中間向兩邊排列。
說實話,就這樣與敵方面對面坐著,每個人都很不適應,也有些尷尬,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