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黃石在艱苦的遼東混,為的不就是避開精通政治把戲的文臣和其他勢力的牽制嗎?
“孫大人錯愛,末將實不敢當。”黃石打定了主意,恭恭敬敬地拜謝說道:“末將隸屬東江鎮,也是毛帥一手提拔起來的……”
“毛帥那裡本部堂替你去說。老夫自認這點面子還是有的。老夫知道黃石你知恩圖報,但國家大事重於同僚私情。再說老夫也不會讓你難做,將來不管你是提督還是武經略,東江鎮都不會受你節制。”孫承宗截口打斷了黃石的推辭,他一出口就把黃石才想好的藉口統統堵死了。孫承宗不耐煩地揮了揮袖子:“黃石你願意還是不願意去遼西,可一言而決。”
黃石衝口而出:“我不願意!”城頭眾人一時都鴉雀無聲。黃石撩起斗篷單膝跪下,抱拳過頂:“請孫大人恕罪。末將不願意和遼西各總兵共事。”
在鎮江之戰中,黃石見過的陳忠、張元祉雖然只是兩個小千總,但兩個人都是堂堂的大丈夫。到了東江後,黃石見到的張盤、陳繼盛也都是雄赳赳的真男兒。至於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這三個人,不管他們在黃石的前世做過什麼,至少他們都是靠自己的武功一步步爬上高位來地。至少黃石此時見到的也還是滿腔熱血的勇敢軍官。
而遼西那幫總兵都是什麼東西?
祖大壽……黃石前世的滿清對祖大壽很是褒揚。甚至還有人評價祖大壽是“沉穩剛毅”的大將之才。可惜翻遍史書這個大將只有兩次功勞,第一次是在寧遠堡,副總兵祖大壽手握兩營四千戰兵,戰果是斬首五十級,因此此升總兵;第二次是祖大壽在黃泥窪“大敗”據說要投奔後金的蒙古人,斬首十二級……好吧,這其實沒有什麼。
但這個沉穩剛毅地祖大壽脫逃成癮。他在沙嶺臨陣脫逃、在廣寧右屯拋棄熊廷弼脫逃、在北京之役從城下脫逃……好吧,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可能他只是不善於野戰而已。
在大淩河防禦戰中祖大壽連突圍的勇氣都沒有,按說吃光了糧食投降也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但是祖大壽開始吃百姓……這其實還是沒什麼,唐朝的張巡守城不也吃過百姓麼。
但是祖總兵可不像張巡那樣首先把自己的家人拿出來給士兵吃。另外祖大將軍吃光了百姓後就決定投降了!他下令斬殺不肯投降的何可綱,而且還要把何可綱拖到城外清兵軍前去殺,以證明自己叛變的決心無可動搖。
在交換了誓書並把族人、親友和部下留給皇太極做人質後,祖大壽成功脫困了。然後……他決定不投降了!
同樣的吃人和投降過場在錦州又重演了一遍,祖大壽這次投降後立刻寫信勸降他外甥——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勸他“翻然悔悟,決計歸順”。在黃石前世的時空裡,孫得功加入了正白旗。祖大壽寫了勸降信也哭喊著要求“同孫得功例”。這個無恥的要求被皇太極滿足了。在自豪地贏得了“奴才”的自稱後,祖大壽在崇禎十五年再次寫信給吳三桂,信中說:
“……不期大清皇帝天縱仁聖,不但不加誅戮,反蒙加恩厚養。我祖氏一門以及親戚屬員,皆霑渥澤。而洪總督、朱糧廳輩亦叨遇優隆。自至瀋陽以來,解衣推食。僕從田廬,無所不備。我已得其所矣,奉賢甥勿以為慮。但未知故鄉光景何如耳。以愚意度之,各鎮親兵來援遼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軍覆沒。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賢甥當世豪傑,豈智不及此耶?再觀大清規模形勢,將來必成大事。際此延攬之會,正豪傑擇主之時。若率城來歸,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貴,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親,故爾披肝瀝膽,非為大清之說客耳……”
關寧的另一名大將吳奢是祖大壽的妹夫,他和祖大壽妹妹的愛情結晶就是號稱“用兵華麗”的新一代飛將軍(飛毛腿將軍)吳三桂。吳奢被袁崇煥委任執掌十五營關寧軍,北京之戰藉口“腳疼”留在後方。
戰後吳奢出任山海關總兵,大淩河之戰前吳奢執掌的十五個野戰營加上輔兵共有八萬兵,這八萬關寧鐵騎一年的軍餉是一百四十萬兩銀子!崇禎皇帝曾把吳奢找來,要他出兵去救自己的妻兄,崇禎皇帝覺得八萬人不少了,比後金的男丁都要多。但是……
老吳將軍立刻就忘記了他領的是八萬兵的餉,極力爭辯說戰兵只有十五個營,所以是三萬而不是八萬關寧鐵騎。崇禎說三萬也不少了,也能幹很多事情了。於是吳老將軍又連忙補充,其中真正能戰的只有三千家丁,那三萬戰兵只能種種地……最後被逼上前線後,吳家父子就拋下友軍逃走了。
黃石還記得,明末農稅從萬曆朝的兩百萬兩提高了到了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