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中。如此下去,不要多久,恐怕國將不國。皇帝陛下必須嚴懲當政之人,還百姓一個公道,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而執政黨則反駁他們危言聳聽,辯解那些被勤王軍剿滅的都是流賊,是為禍地方的賊人。勤王軍沒有軍餉,一邊要嚴防建虜,一邊又要剿匪,為安定天下而到處奔波,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你們如此攻擊,安得是什麼心,難道要讓建虜打進京師,讓流賊蔓延到全天下麼?
這個爭論,咋一看好像在野黨是正義的,但實際上朝中諸位官吏都心知肚明,他們只是藉助這個理由,妄想扳倒佔據高位的對手,從而取而代之。否則的話,也不會只是在京師打打嘴仗,而沒有去地方上有點實際行動來緩解民生。
處於爭論中心的崇禎皇帝,他雖然多少有點知道勤王軍去剿匪不會很乾淨,可他並不是很在乎。眼下的他,在乎的是要安定軍心,防範建虜打到京師來,甚至最好是勤王軍能反攻,奪回山海關,收復遼東失地。還有,最好再把叫天軍也幹掉。這些,才是頭等大事。
雖然在野黨那邊是站在道德高點,掌握著大義。但崇禎皇帝明白周延儒、孫承宗等人的苦心,知道他們維持目前的局勢不容易。如果離開了他們,萬一建虜又打來怎麼辦?
因此,崇禎皇帝的心思,還是想著法子要保住這些在幹實事的朝廷重臣。只有江山穩固的前提下,再來徐徐圖民生,這才是王道。
可沒想到,崇禎皇帝的這個想法,被建虜的一封國書給改變了。
原本朝廷上下都有點擔心,怕建虜到了深秋,就會發起戰事。那樣一來的話,能不能打贏先不說,光是軍需開支的費用,就會激增,朝廷根本就沒有負擔的能力。
因此,在野黨雖然嗓門大,不過終歸還是有點顧忌的。但當他們聽到建虜來了一份國書,竟然很謙卑地表明他們大清帝國只是大明帝國的附屬,如果****上國能救濟一份糧食,讓他們渡過冬天的話,他們可以降帝國為藩國,大清皇帝改為大清國王,一如朝鮮一般稱為大明帝國的藩屬,替大明鎮守東北。
建虜竟然如此識相,讓明國君臣都鬆了口氣。不過如此一來,朝中原本有點顧忌的口水戰,一下便爆發了出來,直接激烈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未完待續。)
ps: 我家妞今天第一天去上託班,算是解放老婆了,也算是間接解放我了,哦也!
596 復社
不過再怎麼口水戰,有一點是無論如何都跑不掉的。那就是扳倒,甚至除掉競爭對手都要透過大明最高統治者,崇禎皇帝的手。
正因如此,崇禎皇帝的耳邊,幾乎是無時無刻都有人給他灌輸他們想灌輸的內容,說這個道那個,理由一堆一堆的。誰都能說出個一二三,誰都能拿出一些對方的黑材料。
如果一個人的耳朵邊時刻都有一隻蒼蠅在嗡嗡嗡,不,是一群,一群蒼蠅在嗡嗡嗡。而且這些蒼蠅還不是一般的蒼蠅,都是有文化有水平擅長忽悠,嘴皮子一流的蒼蠅,就算再沉穩的人,恐怕也會被說得心浮氣躁,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判斷力。
如果是一般情況下,一般皇帝可能會把這些事情先撂到一邊不處理,對於那些蒼蠅也可以避而不見,躲在後宮先落個清靜醒醒腦子再說。
可崇禎皇帝卻又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一心急於挽大廈之將傾,中興大明,為此晚睡早起,所有的心思都撲在了政事上。讓他避在後宮靜靜心,這實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偏偏他以前只是一個藩王,雖說不至於沒文化不識字,可讓他去對付、去分辨那些成精了的蒼蠅,哪些是真正公忠體國、一心為國為民,哪些是夾帶私心、一心只想往上爬而後為自己、為家族謀福利,還真是難為了他。
要說崇禎皇帝不聰明吧,這也不是。在有目標的情況下,比如知道魏忠賢是他敵人的時候,他知道怎麼對付。但眼下這種情況,他還硬著頭皮上,最終倒黴的。還終歸是他自己,還有他的大明江山和天下無辜的老百姓。
在這場口水戰中,擔任兵部尚書的張鳳翼首先頂不住,為勤王軍的事情背鍋而去職,並永不錄用離開朝堂。
勤王軍的統帥孫承宗是一個有本事,又有眼色的老人。他知道自己在這場口水戰中肯定躲不開,乾脆自己上書說年事已大,對於兵事力不從心,要求告老還鄉。
不過他一直在對抗建虜的第一線,又在軍中威望很高,崇禎皇帝雖然被忽悠,卻多少還是認識一點的,一直留中不處理。
而大明首輔周延儒作為主要的當政者,自然也是鬥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