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貞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時,頓時鬆了口氣,只覺得想要開心,但卻因為自己的年紀,而很難放得開,倒是那些二三十歲的貢士,嗯,現在應該要被稱為進士了,發現自己榜上有名時,自然大呼小叫,上竄下跳,足見他們的興奮。
徐安貞的目光投向了前三名,心中微微一驚,倒是被某些懂官場潛規則的人說中了,王維果然不是狀元,而是一榜第三,可謂之“探花”,當然現在的“探花”還沒有指代第三的意思,而是指探花宴上的探花使,二三名反而該稱為“榜眼”,兩隻眼睛嘛。(唐朝官方還沒有榜眼的叫法,但民間可能有)
這次進士科的前兩名雖然名氣比不上王維,但卻也是在文壇上小有名望的人,狀元是杜綰,出身望族,世代為官,身份算得上名門公子;第二名為範崇凱,四川內江人,曾是開元四年進士科的狀元熱門,但卻因為一場大病缺席,兩年後的現在再次赴考,進士及第,善屬文,以筆千言立就,文思機敏。
李隆基曾命作《華萼樓賦》,範崇凱之作倍受好評。其弟元凱與之齊名,號為";梧岡雙鳳";。
諸位進士對一榜的三人都沒有任何疑問,有疑問也是覺得範崇凱應該力壓杜綰拿第一才對,畢竟杜綰在考場上的資歷比範崇凱要淺。
而第三的王維,雖然也有人為其喊冤,認為他應該是狀元才對,但聲勢不大,不少人都有意無意的忽略了王維這個十八歲的進士。
很顯然,王維的這個第三的名次非常微妙,也許大多數人認可王維有獲得狀元的實力,但卻不希望這個初次參加科舉便一鳴驚人的傢伙奪魁,心中自然各種羨慕嫉妒恨,即使是某些早已入官場的年輕官員們,也會有一種想要壓一壓王維的衝動。
而王維獲得了第三,潛意識便滿足了別人想要打壓王維的衝動,反倒使得某些人心中為王維叫屈,這樣一來,就讓王維避開了風頭,又收穫了眾人的同情與憐憫,rì後在官場上反而更加好混。
那位杜家的杜綰則替王維吸引了火力,他的年齡也不過二十一二,同樣是首次參加科舉,因為自身過硬的實力,與家族的助力,使得他輕鬆透過省試,但卻誰都沒想到他能在殿試上一舉奪魁……
人們還是更看好早就被李隆基賞識的範崇凱,他的辭賦確實是一絕,又因為生病而與狀元頭銜擦肩而過,可惜這一次雖然完成了殿試,成為了進士,卻依舊沒能獲得狀元頭銜。
這樣一個排名,便將杜綰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身為狀元,必定會被大家用挑剔的目光審視,rì後在官場上如果表現不出狀元的實力的話,也許會比較坎坷。
杜綰這時也在看榜的人群之中,他雖然也是出身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但他所在的這一房並不強勢,要不然也不會走科舉的道路,真正的權貴子弟,應該像韋陟、崔宗之那般,無需科舉,本身就有品佚,隨時都能出任職事官,等到長輩逝去,他們還能繼承國公的爵位。
杜綰見到自己名列榜首,不由大喜過望,身邊的幾個友人也紛紛送上自己的恭喜,他確實不清楚自己的這個狀元名頭會給他帶來多大的麻煩。
反正現在他獲得了“狀元郎”的名頭,這可以給他帶來很大的名氣,因為狀元也許在官場上並不好混,但在民間的名頭可是很響的,那些平康坊的名伎們,可最喜歡伺候狀元郎了。
杜綰見到排在自己後面的,是頗有名氣的範崇凱,第三則是名動長安的王維,不由輕笑一聲,無比得意的說道:“人言範崇凱辭賦一絕,王摩詰詩才天授,可還不是排名在我之下?”
杜綰的友人們頓時紛紛送上馬屁,讓他愈發輕狂得意起來,而其餘進士聽到杜綰這狂妄時,自然忍不住心中厭惡,自己僥倖獲得狀元也就罷了,還如此大言不慚,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杜綰其實平rì裡也不是那種太過狂妄的人,但他也是個年輕人,當然有自己的傲氣,看到自己殿試的成績超過了那兩位熱門的狀元人選,一時激動得意之下,才會說出這麼輕狂的話。
範崇凱也在人群之中,他當然沒有親自聽到杜綰的話,只是卻有別人將這話傳到了他的耳中,他表面上沒什麼反應,實則心中卻對這位新科狀元有了芥蒂。
也就只有王維沒有親自到來了,實際上王維早在放榜之前,就知道了自己的名次,所以能夠穩坐釣魚臺,他是從韋陟那裡知道的,而韋陟是從哪裡打聽的,那基本上就不用說了。
反正榜帖發出以後,有專人送往及第進士的所在地,王維沒必要親自來現場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