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成了傳國玉璽的新主人。晉懷帝永嘉五年六月,前趙劉聰的大將王彌、劉曜率兵攻入洛陽,將傳國玉璽搶到了平陽。十八年後,後趙石勒滅掉了前趙,他仿效曹丕的做法,在玉璽另一側又刻上了‘天命石氏’四個字。可是老天並不保佑他,大將軍冉閔殺掉了後趙的石鑑,將傳國玉璽偷偷據為己有。兩年後前燕國君慕容懏又滅掉了冉閔,宣稱冉妻交出了傳國玉璽,並特意改年號為‘元璽’。事實上慕容懏連傳國玉璽的影子都沒見到,原來他在攻打冉閔的老巢鄴城時,曾乞求東晉軍隊援助,濮陽太守戴施要挾他交出了傳國玉璽,並立刻派出精銳鐵騎,將它帶到了建康,獻給了晉穆帝司馬聃。以後,傳國玉璽在東晉六個皇帝手裡渡過了七十多年的光景。”
“東晉滅亡後,傳國玉璽幾易其主,為南朝的蕭梁所得。太清二年侯景作亂,從梁武帝蕭衍手裡奪走了傳國玉璽。不久之後,梁都督王僧辯打敗了侯景,玉璽落入侯景親信趙思賢的手裡。趙思賢匆匆獻給了刺史郭元建,郭氏自忖難成氣候,便長途跋涉將其轉獻於北齊文宣帝高洋。當傳至齊幼帝時,他無力看護住這一至寶,遂為北周所得。僅僅過了四年,又被隋文帝楊堅握在手裡。再過三十七年,天下大亂,義軍蜂起,李淵父子起而蕩平群雄。直到唐太宗登基,仍沒見到這方傳國玉璽,不免對此拳拳在唸。貞觀四年,流落於突厥的傳國玉璽姍姍歸唐,李氏王朝置之左右,精心呵護,先後傳承二十三帝,在長安皇宮安居了二百七十多年。”
聽到這裡,茹淡月輕輕吁了口氣,道:“發生了這麼多事,才剛剛到了唐朝。”
方隱鋒道:“歷史長河,彈指百年。這方玉璽雖然沒有生命,卻是歷代王朝興衰的見證。”頓了頓,又道:“唐末時期,朱全忠篡奪了唐朝的權柄,自然不會忘記霸佔傳國玉璽。但也只有十幾年時間,又被後唐皇帝搶回。清泰三年,石敬塘引契丹大軍攻至洛陽,唐末帝李從珂看江山不保,驚恐中登上玄武樓*身亡。‘兒皇帝’石敬塘等人遍尋玉璽不得,從此這一至寶又一次不知所蹤。”說完這段話,他長出一口氣,道:“從秦王朝到唐末,千年歷史,傳國玉璽在一個個當權帝王手中輾轉,無人不想緊緊把它抓在手中,卻也無人能把它永遠留住。”
方仰善嘆道:“是啊!為此起了多少干戈,流了多少鮮血!小小一方玉璽,記載了無數滄桑,見證了無數興衰。”回手指了指滿屋的書籍,道:“隱鋒讀書很仔細,記性也不錯,不過還是沒有說完整。自唐末之後,關於傳國玉璽仍有不少記載。雖然失去玉璽是件天大的撼事,但是皇帝的寶座卻不會因此空閒。五代十國時期的諸多‘真命天子’以及宋王朝的趙匡胤等人,照樣有滋有味地當著他們的皇帝。不過,各個君主還是盼望有一天玉璽能再現天下,不惜重賞搜求此寶。果然蒼天不負孤家寡人,宋哲宗三年,咸陽一個農民段義在刨地時得到一方‘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看上去‘色綠如藍,溫潤而澤’,經蔡京、李公麟等十三人反覆鑑定,確認此印是‘非漢以後所能做’的‘真秦制傳國璽’。但是,此物為何失於洛陽而重現於咸陽,蔡京等人沒有一人能說得清楚。宋哲宗不加追問,自管興致勃勃地拿來便用。可惜好景不長,這方玉璽只用了三十年,徽、欽二帝做了金國的俘虜,玉璽也被同時掠走,不知去往哪裡?”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傳國玉璽(5)
“後來金滅元興,江山再一次易主,卻依然沒有見到玉璽的影蹤。直到元三十一年,這方傳國玉璽才被御史中丞崔彧偶然從市場上發現。為了防止有偽,他仔細驗看古璽鑑圖、尺寸、樣式、印文,果然於秦制傳國玉璽分毫不差。他當即寫了賀表,將玉璽呈給了剛剛即位一個多月的元成帝鐵穆耳。朝廷內外一致認為這是一大祥端,為此熱鬧慶祝了三個多月。此璽又經元代十帝的撫愛珍藏,到了至正二十八年,元惠帝被明大將軍徐達趕出了大都,傳國玉璽也被帶走。至此,這方輾轉於歷代皇宮的御用大印,經過無數次興衰榮辱的折騰,終於厭倦了獨裁君主的無情手掌,悄悄藏匿在茫茫大漠之中了。”
方隱鋒接過話題說道:“傳國玉璽雖然失蹤了,但是關於它的話題始終沒有中斷,人們仍在期待它的再一次出現。當然,現在沒人再會痴想皇帝夢,然而歷史學者想要破解這個千古謎團;地礦學者希望考察它的質料;書法家想要借鑑它的筆法;金石家想要琢磨它的雕功;考古學者期待鑑別它的真偽;還有更多的古董商人想要借它擴充自己的錢包。遺憾的是這方傳國玉璽彷彿看穿人們的心思,不願再捲入俗世中來,任憑眾人千呼萬喚,它卻遲遲不肯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