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的外國記者哈里遜·福爾曼、伊斯雷爾·愛潑斯坦、武道,美軍觀察組軍醫梅爾文·卡斯堡少校等,親眼目睹了汾陽戰鬥的過程,深為感動,表示要把看到的真實情況報道給全世界。日偽軍在八路軍秋季攻勢打擊下,為挽回其失敗的影響,於9月9~12日,14~16日,先後“掃蕩”第6軍分割槽忻縣、崞縣地區,第8軍分割槽方山屹洞地區。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日偽軍集中5000餘人,“掃蕩”興縣、臨縣、岢嵐、保德、偏關地區,歷時25天。在這次反“掃蕩”中,八路軍內外線相結合夾擊敵人,廣泛開展群眾地雷爆炸戰,大量地殺傷了敵人,迫使敵人狼狽退出抗日根據地。
1944年,晉綏邊區軍民共收復敵偽據點92個,收復村莊3108個,擴大面積2。4萬餘平方公里。全年中,鬥爭形勢是不斷向敵進攻,群眾游擊戰爭和根據地顯著的發展。
三、新四軍在華中展開攻勢作戰
1944年,華中敵後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華中敵後軍民從1943年冬渡過最困難時期,進入恢復和再發展的新時期。這一年,日軍從華中抽調原有大部分老部隊參加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與投入太平洋戰場,臨時新編獨立步兵旅和野戰補充隊等部隊接替華中佔領區的警備,華中日軍數量由1943年底第11、第13集團軍共14個師、1個獨立混成旅約21萬人,減少到1944年底第13集團軍、第6方面軍第34集團軍共5個師、1個獨立混成旅、5個獨立步兵旅、5個野戰補充隊、2個支隊等約17萬人。人員減少,兵員素質降低,特別是日軍已處於全軍崩潰的前夜,士氣大大下降。日軍為彌補自身兵力不足,進一步利用偽軍,為此,加強對偽軍的控制與掌握,積極調整和編組偽軍,強化其戰鬥力,分別調離其原屬地區,使其逐漸脫離地方性。
如日軍於1943年12月24日將李長江的第1集團軍撤銷,李長江調偽參議院副院長閒職,所屬部隊改為第5集團軍,由項致莊任總司令。偽軍數量由1943年的20萬人增至35萬人。日偽軍對華中抗日根據地,繼續進行“掃蕩”、“清鄉”,在沿海繼續推行“屯墾”計劃。
1944年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掃蕩”的次數雖未減少,但每次“掃蕩”的兵力均較少,時間也不長。
新四軍軍部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結合華中敵我形勢的新變化,決定進一步恢復原有地區,爭取新的發展,主動地有重點地對敵展開攻勢作戰。(見附圖7)
蘇中軍區
1944年春,日偽軍在對蘇中第4軍分割槽繼續進行“高度清鄉”的同時,積極佈置對江都、泰州、海安、李堡、栟茶一線以南地區(第3軍分割槽範圍)進行“擴充套件清鄉”,及對東臺沿海地區(第2軍分割槽範圍)進行“強化屯墾”。
為堅持蘇中鬥爭,2月蘇中區黨委決定發動車橋戰役,奪取淮安、阜寧、寶應三縣交界的淮寶地區(車橋、曹甸一帶)作為後方陣地。車橋駐有日軍七八十人,偽軍500餘人。蘇中軍區集中5個團組成3個縱隊,以1個縱隊攻車橋,兩個縱隊打援,以保證奪取車橋。3月5日凌晨1時50分,戰役開始,攻堅部隊一舉突入車橋鎮內,至當日晚,攻克碉堡33個,將500偽軍全殲,日軍殘部退守獨立瓦房繼續頑抗。當日黃昏起,日軍援軍逐批趕至,新四軍阻援部隊將頭三批援軍共500餘人大部殲滅,後因敵援軍增多,部隊經一日兩夜之苦戰,過於疲勞,乃於6日拂曉前安全轉移。6日晨大批日軍進佔車橋,但懾於新四軍聲勢,於7日放棄車橋,撤回淮安,爾後又放棄車橋周圍的一些據點。從8日至13日,新四軍又收復和逼退曹甸、涇口、塔兒頭、張家橋等日偽據點12處。是役,共殲滅日軍上校以下460餘人和偽軍500餘人,淮安、室應以東縱橫100餘里全部解放,進一步溝通了蘇中與蘇北、淮北、淮南的聯絡。一個月後,蘇中區黨委、行署、軍區由東臺縣東南三倉一帶移駐車橋附近主應縣的固津一帶,車橋戰役顯示了蘇中抗日根據地軍民從1月開始的春季攻勢的凌厲有力。
車橋戰役後,蘇中區提出第4軍分割槽“堅持反清鄉”,第1、第2、第3軍分則“打破清鄉、屯墾”。6月中旬,蘇中區黨委提出反據點鬥爭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要用一切辦法逼迫敵人放棄小據點,並使敵人據點孤立。
於是蘇中全區對日偽展開了夏秋季攻勢作戰。透過這次攻勢作戰,蘇中全區局面進一步好轉,最困難的第4軍分割槽也基本恢復了在“清鄉”中被侵佔的地區,取得了反“清鄉”鬥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