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雁門關空虛,他不介意直接飲馬雁門關。
“遵命!”
蒙赤行立即領命,與前鋒一起下去執行任務。
三千胡騎呼嘯而出,疾馳向南方的雁門關。
……
大唐,雁門關。
早在大唐高層決定這次戰略大事後。
雁門關守將王孝傑已命令周邊郡守、縣令等官員,組織百姓南遷。
大唐既然定下了誘敵深入,避其鋒芒,擊其要害的策略。
作為大唐將軍的王孝傑,自然必須嚴格執行。
只是軍令中,朝廷並未明確說明,這雁門關是棄守還是堅守...
如果放棄,大唐西北的防線將瞬間崩潰,甚至可能威脅到繁華的首都長安!
然而,堅守同樣困難重重。
為了大唐高層的決策,這片區域的居民大多南遷,雁門關如今孤立無援。
一旦大元軍隊圍而不打,切斷雁門關的補給線。
短期內或許還能支撐,但時間一長,軍心必然動搖。
而且按照朝廷的計劃,下一步是大唐精銳部隊北上掃蕩。
這樣一來,恐怕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指望援軍了。
堅守雁門關,能堅持多久呢?
王孝傑頭疼不已,心裡難免埋怨長安的決策者。
正思考之際,一名副將進來報告:
“將軍,斥候傳來訊息,博爾忽大軍分出三千精騎,正向南進發。
”
三千精騎,顯然不是來攻打雁門關的。
畢竟就算現在示弱,雁門關仍有萬名守軍。
僅憑三千騎兵就想攻克,簡直是異想天開。
不過博爾忽此舉,明顯是在試探。
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守還是棄。
守,就派出一支精騎部隊牽制,監視大元的動向。
棄,就無需多言,帶上糧草物資,立刻南撤。
看著副將期待的目光,王孝傑感到壓力山大。
正準備派出騎兵監視,一個小校進來通報:
“將軍,狄閣老的使者在外求見。
”
狄仁傑雖因蘭若寺事件久居幽州,但他的官職是鸞臺鳳閣平章事,即大唐宰相。
宮內由上官婉兒主持,宮外則以狄仁傑為主。
武則天甚至為了方便狄仁傑行事,授予他幽州等北方十二州黜置使之職。
因此,狄仁傑的使者在北方十二州的地位幾乎等同於欽差。
王孝傑正為守棄之事焦慮,聽到狄仁傑的使者到來,頓時欣喜過望,親自出門迎接。
跟隨小校來到衙門外,看見一位金吾衛將軍正握劍站立。
“王孝傑見過將軍,請問尊姓大名?”
此人年輕英俊,神色堅毅,讓王孝傑覺得似曾相識。
“在下尉遲震,承蒙朝廷恩賜,封為司空,暫代金吾衛右大將軍,追隨狄公行事。
”
尉遲震?
在大唐,姓尉遲且位居司空高位的,王孝傑臉色一變,問道:
“閣下與鄂國公有何關係?”
鄂國公即尉遲敬德,唐朝名將之一。
“那是家祖!”
尉遲震一笑,坦然承認。
“參見司空大人!”
得知是尉遲敬德後人,又是狄仁傑的部下,王孝傑再次行禮。
“我受狄公之命,前來固守雁門關!”
狄仁傑看到朝廷的決策後,發現並未提及雁門關。
他立刻意識到,無論計劃如何,雁門關必須守住。
否則落入大元之手,再想奪回就難了。
尉遲震正是他派來傳達命令的人。
王孝傑原本對守棄猶豫不決,聽到尉遲震的話,不禁鬆了口氣。
隨即想到,既然狄閣老決心守關,這位尉遲司空帶來了多少兵馬、高手,又有多少糧草物資?
他探頭望去,除了身後一匹駿馬,別無他物。
“大人,既然準備防守雁門關,為何只身前來?”
王孝傑大吃一驚,忍不住向這位年輕的司空發問。
憑藉萬名守軍,王孝傑有信心守住雁門關一個月。
但這次的計劃是要主動後撤。
如今的雁門關已成為一座孤城。
堅守的難度比平時至少增加了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