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思索。
在楊二的腦海中對這永濟渠邊上的臨濟城是有一些記憶的,對於熟悉《三國》的他來講,這臨濟便是東漢時的正定也叫真定,恰是羅成傾慕的三國英雄常山趙子龍的家鄉。只可惜趙雲跟隨劉備入川后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常山真定了,以致死後都埋骨在蜀中。過真定而不見子龍,豈不惋惜?也不知道後人有沒有為這員忠義之將在臨濟立祠紀念,享受後世香火?
見楊二突然沉默下來,出塵覺得奇怪,輕聲問道:“世兄,要到臨濟了,此處小妹也曾和師祖來過,算是一個大的去處了。”
“嗯!為兄知道。還記得給你們講的《三國》嗎?那長坂坡殺得一代奸雄曹操膽寒的常山趙子龍便是這裡人士,為兄方才正是想到此處,想那趙雲死去至今不過360年。妹妹你看羅成將軍像不像那神槍趙子龍重生在世?”
“以小妹看,世兄口中講述的三國趙雲便是按著羅將軍的模樣在講,豈能不像?”
“也許吧!對了,出塵妹妹這臨濟城中可有好耍的去處,若有便在這裡待上一天好生耍耍又有何妨?”
“嗯!數年前小妹隨師祖來此,也只去過城外滹沱河側的臨濟禪寺,寺裡有座澄靈塔頗為高大雄壯。”出塵努力搜尋這兒時的記憶說道。
“哦?臨濟寺?”楊二聽了一驚,突然想了起來。這臨濟寺在後世的河北省乃是全國佛教中都非常有名,楊二曾專程去過四川梓潼縣的七曲山大廟,並在導遊的介紹下知道了中國十大佛教寺院,好像其中就有這河北省的臨濟寺。
“呵呵!既然這裡有知名寺院,必有大德高僧,明日便一同去臨濟禪寺參拜一番。”
很快,楊二一行便在臨濟守將焦方、伍魁的引領下進了城,下榻在城中最大的客棧中。
次日一早,楊二便帶著隨從數人在焦方和伍魁二將的陪同下先去往城外的永濟渠碼頭考察。
出了西城門一路步行約百米便到了一處牌坊處,高大的牌坊上寫著四個大字“臨濟碼頭”,落款處便是幾個小字,走進抬頭細看,原來這處牌匾上四個字出自河渠監工匠師李春之手。牌匾下立柱一側還立有一塊青石打磨而成的石碑。楊二信步走到石碑前看著上面刻著的幾十個字,原來碑記上寫明的是這處碼頭的建造背景和完工時間以及督造者的名姓等。站在牌坊下放眼看向階石下方的水碼頭,估計是剛開春河水正在解凍的原因,這處碼頭停靠的船隻都不大也不多,但也能看到幾十個碼頭搬運工們正在從船上往下卸著一包包的貨品。一個看似官府隸員的人在一旁對搬下來的貨物作著登記。
“焦將軍,此時正值初春時分,這船上卸的是何物?這貌似官家的貨船呀!”楊二看著下面碼頭一派忙碌的場面,有些不解的問道。
“稟主公,凌大人派末將到此正為監督這批貨物到臨濟城的。船上運載的貨品便是河間府專程送來的春糧種子,這一批便是稻米,隨後還有土豆、紅薯、玉米等糧食種子運到這裡。按照宇文大人的吩咐,這批種子全部都是借給臨濟城百姓用於春耕播種的。”焦方上前解釋道。
“哦?這裡的百姓家中都沒有留糧種嗎?本王並未聽說冀州出現災情糧荒啊!”
“主公,唉!說來話就長了,末將和伍魁將軍便是配合宇文大人負責沿河土地拆遷的,但凡處在渠道內的房屋全部拆毀,良田全部佔用或收公。按照宇文大人的要求沿河兩岸數十里土地全部官府徵用。就此一項便讓沿途大族世家們全都捨棄田產屋宅南逃了,逃跑之前便將下面佃戶家中的糧食洗劫一空,這些失地佃農不光沒了種子糧,就是口糧都沒剩下一顆。好在,宇文大人一面開放粥棚賑濟,一面招收失地佃農到開渠工地上作工,以便熬過冬季。現在,重新規劃了土地施行了新政,工地上願意歸家務農的百姓便發給糧種,以便儘快恢復農事。”
“嗯!宇文大人這樣做是對的。大隋以農立國,田地決不能任其荒撫,還應加大復耕力度,以確保秋後糧食產量。好在現在可以讓農戶們大量種植土豆、紅薯、玉米、花生以及高產稻種,相信宇文大人能處理好冀州的糧食產量問題的。走,到前面石橋上去看看。”
說話間,楊二掃見不遠處還有一座連線河道兩岸的拱形石橋,遠遠看去竟和書上繪製的那趙州橋極為相似,楊二一時來了興趣便要過去看看。
走到石橋近處,映入楊二眼簾的是一座非常新的石拱橋,橋面全部用青條石鋪就,寬約10米,長約70米,橋面兩側均有高1米的護欄,橋體向上拱起,坡度並不大。楊二抬腳便上了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