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五回 李淵趁亂欲擄民 廣通渠廷議透過

辛苦,快些回去休息吧!”李淵並沒有馬上作決定,還是覺得要問問自己老搭檔裴寂等人的意見,穩重一直都是他的特點也是特長。

次日,唐國公府議事大廳。

李淵將昨日柴紹帶回的訊息以及初步的想法向與會的幾位心腹大臣訴說了一遍。裴寂、竇威、竇抗、唐儉、溫大雅、劉弘基、殷開山、劉政會等文武聽了也都議論不已。武將們都堅決要求出兵,在他們眼中就如同去河東北部幾縣踏青般輕鬆。以裴寂為首的文官們倒是有些猶豫,紛紛看向裴寂。

“唐公,下官以為兵是一定要動的。一則去冬我唐兵並未與突厥有大的衝突,兩軍相安無事,我唐軍正可以此作為練兵,讓軍士們鬆鬆骨;二則確是機會難得,我唐軍並不深入南下,僅在邊界幾縣擄掠些人口,他晉王原本理虧在前,料他也不好向我動兵;三則也顯顯我唐軍的兵峰,莫要仗著自己身份再小覷我。不過。。。”裴寂說完這些,彷彿又陷入了思考中一樣,攆著白鬚低頭暗想著。

“裴尚書,難道還有何不妥之處嗎?”李淵聽他說的三條都有道理,但又未說完,忙輕聲追問道。

“不過,嗣昌所言的出兵理由蒼白了些,畢竟還有皇上的勸解口諭在前,這口氣唐公當初也是忍了的。若是反覆了,在皇上那裡須是不好交代。”裴寂這席話一說完,不光李淵連連點頭,在座的眾人也聲說是。

當初,文皇派欽差過來做唐公和晉王的和事老,可是帶著好幾個優惠條件來遊說李淵的。從經濟利益上是給足了李淵面子的。李淵可是當著欽差宦官的面,簽字畫押不再追究失民一事的,確實不能反悔的。

“唐公,本將有一計可為我唐軍南下藉口,出師有名。”就在大家都覺問難時,李淵最為依仗的大將劉弘基大聲叫了起來。

眾人聽了也都看向劉弘基將軍,這劉弘基身為大將也頗具謀略,乃是李淵手下軍中第一人。

李淵也不由得驚異的看向劉弘基,問道:”弘基將軍有和高見,快快道來。”

“我唐軍中也多有異族將士,不若挑選數百人伴作突厥流寇,分作十數股,分散潛入我與河東郡交界處各集鎮騷擾百姓,我唐軍便可借圍剿流寇之名先剿滅我地界中的一部分,然後順勢進入河東郡幾縣追擊或以剿殺為名將這幾縣百姓虜回即可。”劉弘基見眾人都望他,便急忙將心中所想說出。

“不錯,好計!只需再完善些細節。呵呵!”裴寂聽完最先拍手叫好,這條計策在他眼中堪稱完美,朝廷、晉王等處都說得過去。

“呵呵!那就拜託裴公和嗣昌與弘基將軍多商議,待澤州晉軍與那綠林豪強們戰端一起,我軍便可趁勢南下,好歹也要讓本公出出氣。”李淵此時心情大好,不由的說著。

議事完畢後,裴寂和劉弘基就一些細節另行商議去了,柴紹也派出心腹前往澤州打探訊息。因只在有數的幾個高層商議,晉陽準備出兵南下的訊息被有效的控制著,沒有一絲外洩,就連河東晉陽軍情處的細作也未曾發覺。

綠林道與河東軍爭奪一處山寨這等小事自是上不了京城皇宮政事堂的。加上瓦崗山距離洛陽、濟南、薊州等處又遠,如此小規模的爭鬥也不足以引得幾處門閥的注意,所以爭奪瓦崗這一仗文皇楊堅毫不知情。現在引得朝堂震動的大事就是已經開始挖掘的通濟渠一事。這天的朝堂之上便有大臣上疏參奏晉王,弄的文皇在上也是左右為難。

“陛下,晉王千歲在潼關河口處私自開河,修築廣通渠,雖未動用我戶庫錢糧,但本官以為此舉頗不智也!”戶部侍郎唐令臣這時正在朝堂中就晉王開廣通渠一事發表著自己作為戶部主官的見解。

“潼關至我京城雖只有300裡,但沿途多有士族官紳土地田畝,開渠勢必引得民心不穩,此不智一也;原本黃河有支流渭水通我京城,為何不將渭水拓寬拓直?且不傷士族利益,此不智二也;動輒呼叫20萬民壯開渠,若激起民變,則直接禍及京城,此不智者三也!有此三不智,還請陛下下旨讓晉王千歲收回成命為宜。”這唐令書原本就是依附太子楊勇的,若是開渠成功,無疑將令晉王勢力高漲,這對太子極為不利,故與越王等太子擁躉們商議後,便由他在朝堂發起異見,逼迫文皇向晉王施壓。

“陛下,老臣不同意唐大人所說。”太傅宇文述趕忙出列奏道,“從潼關到京城一線多為山地,士族官紳土地很少,晉王殿下早已想到此處,也有對應的補償,不至於使民心動搖;唐大人是不知渭水水情,那渭水水量少,河道窄且彎曲,河底也極不平整,若是沿用渭水河道,工程量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