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無用處或者是重複購買的商品,都會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頻繁進出超市,甚至一天不買東西就感到焦躁不安,恍然若失。真可謂“一日不購物便覺面目可憎”。這便是我們常說的“購物狂”。

心理專家揭示,誘發“購物狂”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生活壓力大、精神孤獨、缺少心理補償和情緒發洩的渠道,透過購物,以物慾的滿足補償內心的空虛,並引起他人的關注。“透過大量購物體會到幸福感”是購物狂的普遍表徵。另外,信用卡消費、廣告轟炸和虛榮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美國希爾頓酒店女繼承人帕麗斯?希爾頓 (Paris Hilton)或許是這一症候群的最典型代表。這位豪門千金對購物有無可救藥的偏執,在她眼中“一件衣服只能穿一次”。她曾經在巴黎的迪奧 (Dior) 名店裡購物1小時,就花掉45000歐元。她就像一個飢渴症患者一定要把冰箱裝滿一樣地狂熱填塞著自己的衣櫥,然而她寬大的更衣室仍然塞不下她一半的衣服。對她而言,存在的意義就是擁有,就是展示。

廉價的奢華

市場價400多元的adidas跑鞋標價¥180!

600多元的NIKE腕錶僅售140元!

諾基亞6500三折出售!

……

面對購物網站這麼大的讓利誘惑時,先別忙著搶購。因為我們都知道,這些“物美價廉”的潮流裝備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仿品”。這是個稍微冠冕堂皇的雅號,其實也就是“冒牌兒貨”。

打假一直是監管部門市場整頓的重點專案,但在的環境下再大的舉動似乎都收效甚微屢禁不止。無論在網站、商場、集貿市場還是在大街小巷,“琳琅滿目”的名牌仿品店隨處可見且門庭若市。一方面是這一灰色行業的鉅額利潤吸引著大量的製假販假者。更深層的原因,是假冒市場有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畢竟賣梳子的不會跑到廟裡去。

事實上,很大一部分消費者是在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仿品的,甚至會三五一群,對仿品模仿的高明與否進行些頗有見解的探討。為什麼會有人心甘情願買假貨?透過對假貨消費群體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即心理需求和實際消費能力相差太大。這一點在學生族中體現的尤為突出:青春期對美好事物的渴求和被他人認可的急切願望,與十分有限消費能力產生強烈的矛盾。從商品崇拜的角度講就是負擔不起供奉“真神”(正品)的豐厚“祭品”,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對“泥塑”的膜拜中尋求心理慰藉。

第三節:品牌崇拜(1)

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群消費者:

他們對所鍾愛的品牌方方面面瞭如指掌津津樂道,自認為對這一品牌的產品最有發言權;他們對品牌的忠實猶如宗教信徒般虔誠,並身體力行地充當該品牌的衛道士,對來自他人的任何詆譭都極力辯解回擊;他們有意和其他品牌的擁護者區別開來,甚至對其他消費群嗤之以鼻;他們為自己設立了種種清規戒律,自我約束,為的是和品牌倡導的價值體系相匹配、靠攏;他們積極參加該品牌舉辦的各種活動,併為自己是該品牌的追隨者而感到驕傲;這群信徒同時也是傳教士,將該品牌提供的一系列滿足,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不遺餘力地向其他消費者推介。用營銷術語講,這就是是“品牌崇拜”。

品牌崇拜是產品豐富和市場細分的產物。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買菜買糧需憑票排隊,買幾斤白糖也要找熟人託關係。“有錢講究,沒錢將就”,生產未能發展,品牌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品牌崇拜了。只有社會生產的產品極大豐富和多樣化,才能有品牌的差異。消費者面對差異進行比較,進而做出選擇。品牌要作的就是給消費者以選擇購買的理由。“買我吧,我口感很好”, 於是消費者把這瓶飲料放進了購物筐。Coca…Cola說:“加入我們吧,我們給你快樂”,消費者扔掉購物筐,投身於紅色海洋的懷抱。叫賣的目的大抵相同,區別在於手段高明與否。

這樣粗略的描寫似乎可以概述品牌崇拜的形成:

每天,有10億瓶cocacola被喝掉

有4000萬個漢堡包在麥當勞被吃掉

有82萬人光顧迪斯尼專賣店

星巴克在全球有15000家店面,而且還在以每天新開7家的速度擴張。

每秒鐘有1252杯立頓熱紅茶被飲用,119罐立頓冰紅茶被消費

每秒鐘有3600杯雀巢咖啡被人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