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枯山水”庭園最初是為他們修行而設計的。空落落的庭院,只有黑糊糊的岩石孤零零地立在一片耙過的白沙地上,即使是走馬看花的遊客,到了這裡也會身不由己地靜坐下來,讓思緒來一次任意的展開。”
釋德印長老在庭園內不停的向王鍾灌輸一些禪宗思想,王鍾也不排斥,笑嘻嘻的聽著。他本就聰慧,心中更無雜念,一教一學,竟然學到了不少東西!
“你對這個庭園有什麼樣的感覺?”
釋德印在傳授王鍾禪學的同時,還不忘發問。
“這個庭園就像是河流中的岩石,或傳說中的神秘小島,但若僅從美學角度考慮亦堪稱絕作;它對組群、平衡、運動和韻律等充分權衡,其總體佈局相對協調,以至於稍微移動某一塊石便會破壞該庭園的整體效果。透過巧妙地運用尺度和透視感,用岩石和沙礫營造出一條河道。這裡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風。或交錯如門扇,或層疊如臺階,其理石技藝精湛,當觀者遠眺時,分明能感覺到水在高聳的峭壁間流淌。在低淺的橋下奔流。”
“不錯!”
釋德印欣慰的點頭,一臉讚賞的說道。
“王檀越真是好悟性!”
王鐘的聲音剛落地,一直隱身在暗地的枡野俊明也走了出來,對王鐘的參悟給予了肯定!
“兩位不辭千里來此,小僧十分的感激,請到禪堂吃茶!”
枡野俊明笑著說道。
枡野俊明說吃茶而不說喝茶!
其中是有典故的。
“吃茶去!”
釋德印看著枡野俊明。口出禪機。
吃茶去三個字雖然簡單,也很通俗,卻有這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
唐代從諗禪師曾在這個禪院(當時叫觀音院)主持40年,有著“吃茶去”、“庭前柏樹子”等幾樁有名的禪門公案。最有名的就是“吃茶去”公案。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禪院。向禪師請教如何是禪。
禪師問其中的一個。
“你以前來過嗎?”
那個人回答:
“沒有來過。”
趙州禪師說:
“吃茶去!”
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
“你來過嗎?”
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禪師說:“吃茶去!”
這時,
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
“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
“吃茶去!”
對“吃茶去”這三個字歷來也是見仁見智的,這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也從而奠定了柏林禪寺是“禪茶一味”的故鄉的基礎。
“吃茶去!”
枡野俊明也是一臉的微笑,笑著說道,並且和釋德印挽手而去。只留下一臉茫然的王鍾。
王鍾獨自一人在院內思索了半晌,隨即彷彿放下了什麼,臉上也流露出欣喜的微笑,灑然向兩人離去的方向走去。
“檀越,你要做什麼去?”
隨行的日本僧侶好奇的問道。
“吃茶去!”
王鍾一臉的微笑,笑著說道。
當王鍾到達禪房的時候。看著他臉上如釋重負的神色,釋德印長老和枡野俊明已經泡好了香茗。見到王鍾灑然而至,兩人的眼睛都流露出欣喜的神色。
“四大茶道之“禪宗茶道”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枡野俊明親自為兩人斟了一杯香茗,一臉自豪的說道。
“僧人為何嗜茶?”
王鐘好奇的問道。
“其茶道生髮於茶之德。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制*。這三條是經驗之談。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其姿勢要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通常坐禪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難以堅持,小和尚年輕瞌睡多,更難熬,飲茶正可提神驅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