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一十章 神秘的商周文化,統領宇宙的五方上帝!

上帝一詞首先出現於儒家聖經——五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上帝的旨意貫穿了五經,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中國古代上帝信仰有兩種起源,一是對“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對北極星(北辰、帝星)的崇拜。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並有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所繼承,發展為道經中的“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尊玉皇上帝”,簡稱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

上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上帝”、“天”。

在甲骨文中,天與上或大字通借。孔子曰:“周因於殷禮”。而儒家則繼承了商周的禮制,祭祀的最高神,就是上帝(即中國人的祖先)。[1]在儒家經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稱號是上帝。或稱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稱來自《尚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論語.堯曰》:“敢詔告於皇皇后帝”。《尚書.舜典》:“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神。”中國古代的上帝,就是當時中國人的祖宗神,即五帝。五帝中最優秀者,是黃帝和炎帝。而所謂首先是說,天子們的家族—“炎黃子孫”—乃是黃帝或炎帝的後代。後來就成為中國一般人祖宗的代稱。也就是說,秦漢及其以前,中國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們的祖宗。隋唐時期,國家禮典裡至上神的名字被依據《周禮》,正式確定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義,則依據儒者毛氏對於《詩經.黍離》中“悠悠蒼天”的解釋。認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氣”,而上帝的意思是說,天就像君主一樣統治著世界。按《開寶通禮》。

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遠視之蒼然。則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

上帝的權能十分的大,並且掌握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甲骨文和道教中多有記載!

上帝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令風令雨,支配自然界。

如武丁時期的卜辭說:“上帝……降……旱”。

祖庚祖甲時的卜辭說:“……兄……上帝……出……”

“唯五鼓……上帝若王……有佑。”

如“貞,今三月帝令多雨”“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

“翌癸卯,帝不令風,夕霧。”

帝可以命令下雨、颳風、打雷。卜辭中的‘上帝‘,神力很大,日、月、星、風、雨、雷、電等諸神,俱聽其指揮。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辭,是由山川之神轉請上帝的,山川之神沒有降雨止雨的神權。雲雷雨都是上帝的意志,因此帝決定著農業收成的有無。帝能令雨水調勾,獲得好年成前如此等等。天上下雨也是上帝所命,所以甲骨文裡有不少‘帝令雨‘的記載;其次,風不僅如此,天上的上帝並不僅僅是一個人,而且還有朝廷,有史、臣之類供其役使。甲骨文裡有帝史、帝臣、帝五臣、帝五工臣等。

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如“帝史風”如“燎帝史風,一牛”。這裡是說用一頭牛向上帝的使臣風進行燎祭。“熮祭”則指焚人祈雨之祭。卜辭中有焚女巫求雨的記載“貞,今丙戍烄奵,有從雨”“……卜,其烄詠母,有大雨。大吉”。《左傳》中魯國大旱,魯僖公欲焚巫求雨。

卜辭中常見奏舞祈雨的記載。如“與翌日丙舞,有大雨,吉”。

“丙辰卜,貞,今日奏舞,有從雨。”“貞,王其舞,若。貞,王勿舞。”“辛巳卜,賓貞,呼舞,有從雨。”

上帝可以控制人類社會,為害或福佑人間。如“戊申卜,爭貞,帝其降我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