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註釋。
姑娘在獲獎後,好幾家著名攝影公司邀請她加盟。被其拒絕,而且對深造專業攝影技術也不感興趣。她仍按自己高興的方式生活,以自己高興的方式記錄這種生活。
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個另類典型的生活態度:孤立獨行、不求喝彩、有強烈的自行性。
新新女孩可以通宵達旦看一部偵探或恐怖小說。也可以把一本熱得發燙的暢銷書翻得“陳辭濫調”,而後連同誰剛寄給她的校友錄看都不看扔到垃圾桶裡,也可能狂熱地探究一些有人連聽都沒聽說過的非同尋常的邊緣科學和莫名其妙的問題,比如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詩體學,晶洞狀物以及幾個世紀前發現的基督的屍衣,杜卡唐門以及宇宙奇點什麼的;也可以毫不妥協地維護自己反愛因斯坦的發現結果,寧願不透過學位答辯,在別人廢棄的老房子的閣樓裡繼續這種危險的論證,呼朋喚友、自得其樂。她們自己就是自己的規章制度,自己制定遊戲規則,因此多數人的社會習俗對她們沒什麼作用。她們只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穿著打扮,從不刻意修飾去取悅別人,因為她們覺得沒人值得她們去下這樣的工夫。因此,她們往往穿得很舒適隨意,通常就是與別人不太一樣,有些“不羈”。但倒覺得她們的生活真正找回了自我,也還不錯。正如福塞爾在《格調》中述及的:
如果要求穿禮服,她可能穿一身剪裁守舊,土裡土氣的暗色套裝,如果該穿職業裝,她可能乾脆省了裡面的襯衫,如果別人穿泳衣,她可能一絲不掛就來了。她很少穿那種一眼能認出是名牌的服裝,就算穿,也肯定是新穎獨特而絕非濫見平庸的。總之,她們和別人呆在一起的時候,隨便她們怎麼打扮,肯定都能一眼看得出來,她們有一種特別的資訊:我自由自在、氣定神閒。有些時候,在一些極端的場合,她們可能有一種冷酷的高傲:“我比你更聰明,更有意思;請別讓我感到厭煩。”
她們之所以不是自以為是的社會混混,是因為她們確是比常人有更無拘束的創造力、自信心,有更多的體驗、更敏捷的思維、洞察力,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想象力和才智�80年代後女孩
序言:她們註定要在新時代搗亂
人們稱1980年後出生的一代為“幸福的一代”。80年代後女孩大部分思維敏捷、敢於創新、更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她們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她們時尚、新潮,雖然沒有足夠的錢;她們活得輕鬆,做事果斷,從不勉強自己;她們積極熱情,從不偽裝自己;她們對生活充滿激情又喜歡浪漫;她們更會享受生活;她們從不記賬,喊出“重在參與”的消費口號。瞧,多麼“高尚”的消費動機!
當然,這裡所謂“80年代後女孩”只是所有女孩中最“新潮”的“時尚女孩”,她們代表的只是一部分“新新”女孩。她們有值得頌揚的地方,她們也有過激的“另類”現象。特定年代“賜予”她們特殊的特點:孤僻、抑鬱、缺乏責任感,同時,自制力較差;有些時候,她們甚至放縱自己;說話做事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喜歡標榜自己;愛情嘛,“只愛一點點”“只愛不言婚”,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本書從深層次“解讀”80年代後女孩,意在“棄惡揚善”,讓“惡之花”慢慢消失,讓美麗永駐女孩們心中!
80年代後女孩,她們的生活有點小資傾向,更有BOBO的風格,她們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有點叛逆、豪爽、率真、頑劣、任性、動感……有那麼一點醜,有那麼一點怪,還有那麼一點壞。新時代造就了“壞女孩”,在她們身上散發著世紀末的躁動、雜亂以及放縱。她們已不習慣用大腦去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感覺,還以“愈墮落愈快樂”自嘲,美其名曰成熟的表現。她們是世紀末的“惡之花”,她們是快樂的、幸福的,有什麼能比幸福、快樂更重要呢?她們是這樣的“酷”,酷到讓人們有點惋惜;她們又是如此的“新潮”,新潮到如同傑克遜那裝點完美的鼻子一樣,而裡面不過是一個沒有感知的肉團。
“新新女孩”在我國備受歡迎及效仿,代表人物以80年代後女孩為主。然而在這個龐大的群體中,沒有多少文化上的延續,缺少內涵;同時,她們也不是純粹的壞,她們沒有劣根性,只是慣於放縱自己而已。
80年代後女孩,她們也有憂鬱,不能天馬行空;她們遭遇誘惑可能會欣然接受,然後說一句:這不是我的錯,是他們在誘惑我;她們與周圍的人有衝突——父母和老師,但她們仍舊堅持說:“我是我自己的。”
需要說明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