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裡指的,是遇羅克的《出身論》和張木生的《中國農民問題學習——關於中國體制問題的研究》。
3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都不得不承認,即使有的人比他們的思想更深刻,更完滿,更走在時代前面,但卻沒有什麼能比他們的思想更尖銳,更大膽,對一代青年造成的影響更強烈了,無論從哪種角度,他們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思想高峰。
然而,即使承認這點的人,也幾乎都未曾想到,他們都是“###”前下鄉的老知識青年,是那個至今仍被人漠視的群體的成員;而且,那段經歷,對他們思想的形成,都起到過不可忽略的影響,尤其張木生,他對中國社會、對農民問題的思考,是直接從他在農村的實踐中生髮的。
(一)遇羅克與《出身論》
在第八章中我們已經敘述了遇羅克的人生經歷。到“###”爆發時,他已經不再是知識青年,但當知青的坎坷道路無疑對他思想的形成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出身論》發表在1967年1月18日《中學###報》的創刊號上,這份報紙只出了這一期就停刊了。“###”是思想專制最嚴酷的時期,卻同時也是對民間各種思潮、各種言論一度失控的時期,只要打著擁護毛澤東思想的革命旗號,往往可以有意無意地幹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單純的青年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看到了許多在正常社會中也許永遠看不到的東西,這成為他們進行自我教育的途徑之一,也成為日後思想啟蒙的土壤。《出身論》就產生在這種特定環境下,雖然看上去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卻是理所當然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先驅者(2)
文章開宗明義就提到出身對青年造成的危害:“特別是所謂黑七類出身的青年,即‘狗崽子’,已經成了準專政物件。他們是先天的‘罪人’。在它的影響下,出身幾乎決定了一切。出身不好不僅低人三等,甚至被剝奪了背叛自己家庭、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參加紅衛兵的權利。這一時期,有多少無辜青年,死於非命,溺死於唯出身論的深淵之中。面對這樣嚴重的問題,任何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人,不能不正視,不能不研究。而那些貌似冷靜和全面的折中主義觀點,實際上是冷酷和虛偽,我們不能不予以揭露、批判……”對於那些“貌似冷靜和全面的折中主義觀點”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正是這篇文章最具特色,最富戰鬥力,也是當時最為大多數人所不能接受之處。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社會影響和家庭影響問題。作者敢於公開地大膽地宣稱,盛行一時的那副著名的血統論對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不是真理,而是絕對的錯誤。他說,它的錯誤在於,它只承認老子的影響,認為老子超過了一切,而實際上,社會影響也罷,家庭影響也罷,都是外因,而人是能夠選擇自己的前進方向的,這是因為真理總是更強大,更有感召力。
第二部分:重在表現問題。這段是全文的重點,也是篇幅最長的部分。作者在這段文章的批判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鋒芒。首先他明確指出,出身和成分截然不同,關於黨的階級政策,當時最權威的解釋是“一我們有成分論,二不唯成分論,三重在政治表現”。甚至不少高階領導人談到出身問題時,也以這段話教導青年,遇羅克卻指出,這是不看物件,是把對背叛本階級的個別分子講的話,用在這些分子的子女身上了,而成分和出身,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哪裡有一種沒有剝削的剝削階級呢?其次,他提出,出身和表現關係甚小,他揭穿了當時最流行的“既看出身,也看錶現”這一觀點的虛偽,他說:“出身是死的,表現是活的,用死標準和活標準同時衡量一個人,能得出同一個結論嗎……究竟一個人所受影響是好是壞,只能從實踐中檢驗。這裡所說的實踐,就是一個人的政治表現。表現好的,影響就好;表現不好的,影響就不好。這和出身毫無牽涉。”最後,他又指出,出身好壞與保險與否毫無關係。針對一些人常說的“黑五類子女不保險”的問題,他批駁說,這貌似立場鮮明,貌似有階級觀點,其實,這是階級偏見:“按照他們的觀點,老子反動,兒子就混蛋,一代一代混蛋下去,人類永遠不能解放,共產主義就永遠不能成功,所以他們不是共產主義者。”
第三部分:受害問題。這裡說的“受害”,指的是“###”開始後很多出身好的青年對“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控訴,其內容如“大學為剝削階級子女大開方便之門”;“大學裡出身好的青年功課不好,大受教授白眼”;“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