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6部分

於成日關注小說家,他們都快成段子手了。待三人用李晉江講故事的模式炫耀著說完,殿內已經有很多人忍不住擊掌叫好,其中以面色漲紅咧大嘴的李世民最甚。

見事情終於說完,一向淡定的孔穎達再次忍不住站出來,“聖上,之前說好教化之事可能行動了?”

李世民有些猶豫,“……這,咱們在倭國只佔了三個城,會不會太早?可會讓倭國人察覺出端倪?”

王熙然自信一笑,好處沒拿到手的時候他也不介意表現一下,“我們在倭國的時候經常與百姓接觸,察覺到倭國百姓崇拜大唐文化,我們便在閒暇的時候教他們識大唐文字。畢竟那三城百姓現今歸咱們管,在倭國百姓的多番懇求下,我們臨走的時候答應過回國後會儘量說服聖上准許他們學習大唐文化。”

說得容易,彷彿一切都是巧合一樣。然而想想倭國正在遭遇戰亂,便是暫時在唐人的地盤也必然人心惶惶,如此情況下倭國百姓怎麼會想著學習。定是毫無痕跡地引導才如此,能做到讓對方求咱們施行計劃,哪裡會引起倭國各勢力的警惕。

唐人說租借土地是為經商,王熙然歸來前已經順利制定好經商章程。哪個勢力都能到口岸跟唐人交易,在唐人租借的三個城池內無論多大矛盾都不可惹是生非,當然出城後是尋仇的還是打劫的我們就不管了。

想來那三城內必然有各勢力的探子,關於王熙然臨行前答應百姓的事情也會受到關注。沒準不用他們為難,等儒家的人過去,倭國各勢力都會派人過去學習呢。與歷史上不同,倭國只知道大唐國力強盛,除了製造武器等格物學知識自然也會關注治國之道。

然而那些倭國來大唐的使者已經被策反,便是不策反憑藉他們粗淺的瞭解也不夠時間看出其中關鍵。獨尊儒術的漢武帝也只是利用儒家思想便於統治罷了,哪裡真的就用儒家學說治國了。

拜於儒家的名氣,那些不瞭解情況又想做出一番事業的倭國首領定會主動派人去三城等著學習,沒準看到李世民真的派儒生過去的時候還會似往常一般笑話唐人傻,竟將自己的強大的根本教於他人。

當然跟孔老頭肯定是說派儒生過去全為民族融合,瞧瞧現在的突厥,自接連派儒生過去,雖然有些部落還是由首領說了算,但是大部分突厥人已經開始以學習唐文為榮,這就在於引導的問題。由於唐人的手工作坊工錢高,牧民們開始往小工方向發展,再幾十年還有什麼馬背上的民族。

對於這種早就商議好的事情沒有人反對,王縣公已經講過只有摧毀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長久的統治。只是有些事情還得再提醒一次,李世民如今也變成謹慎性子,“可以隨時派儒生去倭國,只是還跟先前派往突厥那些人一樣得先考試。”

孔穎達趕緊回答:“那是自然,若成績不好豈不壞了名聲。”老頭不傻,完全知道為啥只傳播儒家學說,便是知道他也不會放過這種擴大影響力的機會。

考試內容很廣泛,包含天文地理等很多知識,並不止侷限於書本。錄取要求從未公佈過,大家都以為是按綜合成績,其實要求既奇葩又苛刻。所選出的都是那些真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也就是說這些人除了口頭上的大道理啥也不行,如此就能避免一不小心真的將有用知識傳播過去。

連批考卷的都感慨,如今大唐已經很少這種奇葩,稀有人才太珍貴。

下一步要進行的事情安排妥當,再有關於倭國的事情就要看兩個恪怎麼上奏摺了。至於往後運作也不急於一時商討,人家剛回來趕緊給出賞賜好讓他們回去休息。

李世民裝模作樣感慨道:“朕初見王大郎便覺得親切,如此有能力之人像極了我們李家兒郎。上次給王大郎封爵,如今給你加上封邑並賜李姓如何?”

大臣們聞言皆仔細端詳王熙然,沒從他臉上瞧出誰的影子,親切個屁。還能幹像極了你們李家兒郎,這話都讓人懶得吐槽了。由於李世民話落的時候大家都瞧向王熙然,使得很多人注意到李世民說出賞賜時他那上翹的嘴角。

按理說如果不是什麼奸佞,誰家好兒郎被改去姓氏估計都不大樂意,又不是像李績當初那種情況。然而王大郎好像很開心一樣,咋回事呢?

有機靈的或者如王熙然相熟者立刻想到一種可能,同姓不婚,王熙然真的看上王珏了?!王縣公是個不錯的人,可惜這樣的人等閒不敢招惹,上她家提親的人不是想佔便宜的紈絝就是仇人故意羞辱,真正能摸清自己斤兩的人或者對仕途有抱負的都未動過王珏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