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至今還囚禁著成千上萬的美軍戰俘,那裡有美國在道義上有義務解放的1700萬菲律賓人。繞過菲律賓,麥克阿瑟將無法實現自己離開菲律賓時發出的“我還要回來”的誓言。所以,他態度鮮明地表示,“我認為這一戰役是不會成功的”,日軍在臺灣的防禦固若金湯,“沒有空中支援,沒有充足的軍艦和基地來打擊重兵防守的堡壘,直接進攻就是自取滅亡。”他認為,佔領菲律賓的呂宋島,是建立進攻臺灣的飛機基地的大前提。
為了讓軍方領導人打消繞過菲律賓的念頭,他甚至準備親自去華盛頓兜售他的觀點。現在,羅斯福總統親臨太平洋戰區,這正是他麥克阿瑟說服總統反對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的天賜良機。
麥克阿瑟之所以堅持進攻菲律賓,其中固然有美國陸、海軍爭奪太平洋戰爭的主導權、他與尼米茲爭奪太平洋戰場主要指揮權方面的因素,但麥克阿瑟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菲律賓情結無疑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也難怪,無論是麥克阿瑟本人,還是他的家族都與這個太平洋島國有著難以割捨的歷史淵源。
這個熱帶島國是麥克阿瑟父子在軍事生涯中創造輝煌的舞臺。
他的父親亞瑟,多年來在美國國內一直晉升緩慢,可是當他以准將軍銜率部來到菲律賓參加馬尼拉戰役後,很快就被提升為少將,後來又晉升為菲律賓軍事總督、美國太平洋軍區司令,進入為數不多的高階將領行列。
麥克阿瑟自己先後4次來到菲律賓任職,每次都會很快獲得升遷。1903年,當麥克阿瑟第一次登上菲律賓島嶼的時候,還只是個十分不起眼的工兵少尉。1922年,擔任過西點軍校校長的麥克阿瑟重返故地,很快就出任菲律賓師的一名旅長,3年後又成為陸軍中最年輕的少將。1928年,第三次來到馬尼拉的麥克阿瑟出任菲律賓軍區司令一職,這個在當時並不太重要的職務卻成為他隨後平步青雲的最佳跳板。兩年後,他應召回國擔任陸軍參謀長,年僅50歲就擁有了每一個陸軍軍官都朝思暮想的軍中最高職務,達到軍人生涯的巔峰。
這片土地不僅為麥克阿瑟帶來仕途上的好運,在他遇到困難時也能慷慨地伸開雙手接納他。1935年,麥克阿瑟從擔任了5年的陸軍參謀長位置上退了下來,面臨著要麼屈尊去做新任陸軍參謀長的下屬,要麼年紀輕輕(相對於麥克阿瑟這種資歷和軍銜而言)就退出軍隊的尷尬境地。這時候,又是菲律賓人張開雙臂歡迎他,邀請他擔任軍事顧問,授予他菲律賓元帥軍銜,每年支付他萬美元薪金和補助,這已是美國陸軍參謀長年薪的4~5倍。此外,菲律賓還要在其防務開支的每100美元中,支付給他的46美分的酬金,足以讓他在退役之後,過上富裕的晚年生活。麥克阿瑟對菲律賓人給他的的禮遇十分感激,他一生都珍藏著那頂繡著金線的元帥帽,帽子上最引人注目的除了24K金線,還有一隻美國飛鷹。
對麥克阿瑟個人來說,這片土地給他留下太多太多的終生難忘的歡樂和痛苦。
當他作為初出茅廬的青年軍官第一次踏上菲律賓的國土時,曾經在馬尼拉歌劇院為豔麗的年輕歌手塔曼蒂的表演而神魂顛倒,如醉如痴。當他升任菲律賓軍區司令官時,結識了漂亮的伊莎貝爾,並同這位年僅16歲的歐亞混血女孩秘密保持了4年的情人關係。當他出任菲律賓軍事顧問時,結識了田納西州的富商之女瓊·費爾克洛思,並與她結成連理,成為患難夫妻。在瓊的陪伴下,他度過大戰前和大戰期間那些令人痛苦而難忘的日子。最讓麥克阿瑟動感情的是他一生中最尊敬最深愛的人永遠留在了這裡——他82歲的老母瑪麗·平克尼·哈迪,在隨他走馬上任抵達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後不到一個月就不幸去世了。這對於麥克阿瑟來說,簡直是個晴天霹靂。他一生都感激這位進取心極強的母親,並把他父親和他自己在軍旅生涯中的成就都歸功於她。麥克阿瑟曾對人說過:“是我母親把我父親從一名中尉造就成三星中將。”“對我她從小就嚴格要求,嘔心瀝血,最終把我培養成了一名四星上將。”事實真是如此。她不僅總是信心百倍地鼓勵丈夫和兒子,還利用自己在上層社會的關係不斷地給大人物寫信,為麥克阿瑟獲取更高的軍銜和更好的職位大造輿論。她生前一直珍藏著一個大大的剪貼簿,那上面貼滿報道麥克阿瑟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剪報。每當麥克阿瑟稍露懈惰或氣餒時,她就會拿出來激勵他再創輝煌。母親去世後,麥克阿瑟長時間沉浸在悲痛之中,他一直帶著母親的胡桃木柺杖,還把母親用過的《聖經》放在床邊,每天晚上都要讀幾頁,用這種虔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