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階災危�酵�ǖ本種�碌母骷兜胤醬�硌【伲�恢鋇澆���篤詰拿裰骰��覽齙菏錄�荒芩閌且桓鮃��鈾佟⒓し⒅時淶牡愣�選�

雖然還沒有正式組黨,但這些黨外人士以“黨外候選人推薦會”的名義紛紛推出候選人,都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印象很深刻的是,爸爸總是喜歡帶著我“趕場”,去聽各個候選人的政見會。除了候選人本身的演講外,所謂的名嘴助陣也是大家喜歡聽的,這些名嘴們常常妙語生花,譏諷政府,把臺下聽眾逗得哈哈大笑。這些場子已經超越了一般政見會的原意,倒不是說那時候民眾已經有什麼特定的政治立場或者真的支援他們,而是這些場子反而給有些民眾壓抑已久的心情提供了一個發洩的機會。

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小花絮是,在這些黨外的場子中,總會有些賣烤香腸的小推車,他們大概都是一些基本上支援黨外運動的烤香腸小販,有時上面可能會放個擲骰子賭香腸的碗。他們如遊牧民族般跟著黨外或後來民進黨的造勢及抗議場子四處移動。除了賣烤香腸外,還有糯米腸、飲料等東西,這種香腸攤在當時通稱為“民主香腸”。所以你可以想象一個畫面:許多群眾、抗議者、記者甚至是警察一起吃香腸,然後互通一些資訊。此外,旁邊一定會有些流動的書攤,販賣些書店看不到的禁書、街頭運動的錄影帶,以及夾雜在這些錄影帶中間偷渡販賣的A片等,這是早年臺灣民主運動的一種特殊風貌。

既然以前臺灣人民對國民黨那麼不爽,為什麼幾十年來都沒什麼大反抗,基層投票時,國民黨的支援率還是那麼高呢?如果這全部都歸咎於國民黨的高壓統治那就錯了。其實國民黨要的只是政治的絕對權力,至於基層社會,個人和傳統的空間並沒有被消滅,而是換了另一種形式管理。比如在臺灣的各鄉鎮,就算是偏遠地區,都可以看到國民黨的“民眾服務社”,其實說白了就是鄉黨部。平時服務些什麼不知道,但大家到了選舉時期,這裡就變成了各鄉鎮動員、固樁,甚至買票的基地。

不只在地方,國民黨的組織網已經綿密到從里長、農漁會、姓氏宗親會,到各式公會、公營事業、眷村、部隊等,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國民黨的黨組。當時臺灣人民的公民意識尚未建立,所以這些綿密的組織網在選舉,尤其是地方性選舉時,展現了強大的動員能力。所以,國民黨一直擅長打這種組織戰讓自己的候選人上臺,而長久與地方政治勢力建立下來的關係,更是黨外人士難以分一杯羹的原因。

1982年1月,鄧小平談話指出,“葉九條”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臺灣的民眾都被教育著共產黨要“血洗臺灣”,因此從很小開始我就有這種陰影,害怕真的被血洗了。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一般民眾才慢慢從這陰影中走出。而這一年,“葉九條”的提出,以及來年廖承志給蔣經國的公開信,蔣經國的反應依然是“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兩岸那時的政治氣氛就是這樣,雖然不直接接觸,但又隔空交火放話,前線金門的炮戰早已不打,只剩下嘴炮繼續開而已。除了兩邊的廣播互相“感召”對方之外,臺灣這邊又喜歡放一些熱氣球到大陸去,裡面大概放了些宣傳單,或者是手錶、收音機、罐頭之類。當然,大多數時候政府不會直接出面施放,而是一些“民間組織”的“自發行為”。這些空飄氣球,如果氣流算得準,飄到四川、湖南都有可能。

正文 1982 臺灣的族群及“外省人”(1)

2009…11…12 9:17:18 本章字數:972

1982 臺灣的族群及“外省人”

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紀,一定會問媽媽“我從哪裡來”這種問題,媽媽總是支吾其詞。有一次被我問煩了,她就答“爸爸給媽媽打針就有你了”,嗯……現在想想這樣的回答充滿了禪機,倒是挺有道理的。

我的家庭還算美滿,生活一切還都過得去,就跟許多臺灣20世紀70年代組成的家庭一樣。父母都是中南部來的人,落在臺北定居,父母間對話以及跟朋友們對話幾乎都是講閩南語。但因為環境的關係,我跟他們對話反而都是用國語,爸爸到現在還一直很後悔,說是他沒逼我好好學閩南語。

臺灣可以說是一個移民社會,幾百年來不斷有人移入,主要有四個族群,閩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與少數民族(1。7%)。

閩南人及客家人大部分是幾百年來陸續遷入,這兩個族群幾百年來也是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