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見中國深義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禦了。

這一點,中國不少學者是感覺到了的。我只舉幾個例子。這些例子全出於《論中國傳統文化》此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於1988年出版。,中國文化書院講演錄第一集。

梁漱溟先生說:

中國人把文化的重點放在人倫關係上,解決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頁137)

馮友蘭先生說:

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後的事,如地獄、輪迴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講的是“人學”,注重的是人。(頁140)

龐樸先生說:

假如說希臘人注意人與物的關係,中東地區則注意人與神的關係,而中國是注意人與人的關係,我們的文化的特點是更多地考慮社會問題,非常重視現實的人生。(頁75)

這些意見都是非常正確的。事實上,孔子就是這種意見的代表者。“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證明。他自己還說過:“未知生,焉知死。”

國外一些眼光敏銳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這一點,比如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1827年1月29日同愛克曼談“中國的傳奇”時,他說:

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比我們這裡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中略)還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頁。

連在審美心理方面,中國人、中國思想、中國文化都有其特點。

日本學者巖山三郎說:

西方人看重美,中國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歡玫瑰,因為它看起來美,中國人喜歡蘭竹,並不是因為它們看起來美,而是因為它們有品。它們是人格的象徵,是某種精神的表現。這種看重品的美學思想,是中國精神價值的表現,這樣的精神價值是高貴的。

我在上面的論述,只是想說明一點:中國文化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既然同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在這裡想強調的卻是它的特性。我認為,中國文化的特性最明顯地表現在或者可以稱為深義的文化上,這就是它的倫理色彩,它所張揚的三綱六紀,以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精神。。 最好的txt下載網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7)

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

寅恪先生雖然強調中國本位文化,但是他非但不是文化排外主義者,而且是承認中國吸收外來文化這件歷史事實的,並且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討發展的工作,論證了吸收外來文化的必要性。他說:

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52頁。

這一段話裡包含著十分深刻的思想。對外來文化,盲目輸入,機械吸收,必然會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只有使吸收外來文化與儲存本土文化相輔相成,把外來文化加以“變易”,它才能成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而立定腳跟。

吸收的過程十分曲折又複雜。兩種文化要經過互相撞擊、互相較量、互相適應、互相融會等等階段,最後才能談到吸收。在這個很長的過程中,外來文化必須撞掉與本土文化水火不相容的那一部分,然後才能被接納。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提供了大量的這樣的例子,生動而又具體。正是寅恪先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寫過大量的論文,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去讀他的原作,我在這裡不可能一一列舉。

但是,我仍然想舉兩個簡單的例子。第一個是關於“道”字的譯法問題。唐代初年,印度方面想得到老子《道德經》的梵文譯本,唐太宗把翻譯的任務交給了玄奘。玄奘把至關重要的“道”字譯為梵文mārga(末伽)。但是那一群同玄奘共同工作的道士卻大加反對,認為應該用佛教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