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 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富有,可還是不開心呢?(3)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裡,總結出了四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 除了苦練外, 他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 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 一旦賽事完了, 一定要大吃兩天“ 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 他乾的第一件事, 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 一口氣買下四隻漢堡。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 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 很可能會後悔, 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四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 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 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 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 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

● 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揹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託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 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穫。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 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 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四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專案,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