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尤易感受外邪而使病情誘發或加重。若復感風寒,則可成為外寒內飲之證。感受風熱或痰鬱化熱,可表現為痰熱證。如痰濁壅盛,或痰熱內擾,閉阻氣道,矇蔽神竅,則可發生煩躁、嗜睡、昏迷等變證。若痰熱內鬱,熱動肝風,可見肉瞤、震顫,甚則抽搐,或因動血而致出血。

病理性質多屬標實本虛,但有偏實、偏虛的不同,且多以標實為急。外感誘發時則偏於邪實,平時偏於本虛。早期由肺而及脾、腎,多屬氣虛、氣陰兩虛;晚期以肺、腎、心為主,氣虛及陽,或陰陽兩虛,但純屬陰虛者罕見。正虛與邪實每多互為因果。如陽虛衛外不固,則易感外邪,痰飲難蠲;若痰飲壅盛,復感風寒,則易傷陽氣,陽虛更甚。再如陰虛則外邪、痰濁易從熱化,反之,痰熱蘊蒸則更傷陰津,故虛實諸候常夾雜出現,每致愈發愈頻,甚則持續不已。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臨床以咳、喘、痰、脹、瘀為主症,表現為咳逆上氣,痰多,胸中憋悶如塞,胸部膨滿,喘息,動則加劇,甚則鼻扇氣促,張口抬肩,目脹如脫,煩躁不安等。

2。日久可見心慌動悸,面唇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嚴重者可出現喘脫,或併發懸飲、鼓脹、徽積、神昏、譫語、痙厥、出血等證。

3。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經久難愈。多見於老年人。

4。常因外感而誘發。其他如勞倦過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誘發。

二、病證鑑別

肺脹與哮病、喘證:肺脹與哮病、喘證均以咳而上氣、喘滿為主症,有其類似之處。區別言之,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積漸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等症狀;哮是呈反覆發作性的一個病種,以喉中哮鳴有聲為特徵;喘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以呼吸氣促困難為主要表現。從三者的相互關係來看,肺脹可以隸屬於喘證的範疇,哮與喘病久不愈又可發展成為肺脹。此外,肺脹因外感誘發,病情加劇時,還可表現為痰飲病中的“支飲”證。總之,肺脹既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又與哮病、喘證密切相關,凡此俱當聯絡互參,掌握其異同。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虛實標本

辨證總屬標實本虛,但有偏實、偏虛的不同,因此應分清其標本主次。一般感邪時偏於邪實,平時偏於本虛。偏實者須分清痰濁、水飲、血瘀的偏盛及兼感外邪之所屬。早期以痰濁為主,漸而痰瘀並重,並可兼見氣滯、水飲錯雜為患。後期痰瘀壅盛,正氣虛衰,標實與本虛並重。偏虛者當區別氣(陽)虛、陰虛的性質及肺、脾、腎、心病變主次之所在。早期以氣虛為主,或為氣陰兩虛,病在肺、脾、腎;後期氣虛及陽,甚則可見陰陽兩虛,病變以肺、腎、心為主。

2。辨證候輕重

肺脹若無外邪侵襲於肺,病情穩定,僅見喘咳上氣,胸悶脹滿,動則加重,證候相對較輕。凡見鼻扇氣促,張口抬肩,目脹欲脫,煩躁不安,痰多難略,則提示病情加重。若見心慌動悸,面唇紫紺,肢體浮腫,神昏,譫語,痙厥,出血,喘脫等候,則屬肺脹危證,需急救處理。

二、治療原則

治療應抓住治標、治本兩個方面,祛邪與扶正共施,依其標本緩急,有所側重。標實者,根據病邪的性質,分別採取祛邪宣肺、降氣化痰、溫陽利水甚或開竅、息風、止血等法。本虛者,當以補養心肺、益腎健脾為主,分別治以益氣、養陰,或氣陰兼調,或陰陽兩顧;正氣欲脫時則應扶正固脫,救陰回陽。正虛邪實者,治當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分清主次,針對病情,靈活運用。

三、證治分類

1。痰濁壅肺證

症狀:胸膺滿悶,短氣喘息,稍勞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膩或呈泡沫狀,畏風易汗,脘痞納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膩或濁膩,脈小滑。

證機概要:肺虛脾弱,痰濁內蘊,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氣,健脾益肺。

代表方: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二方均能降氣化痰平喘,但蘇子降氣湯偏溫,以上盛兼有下虛,寒痰喘咳為宜;三子養親湯偏降,以痰濁壅盛,肺實喘滿,痰多黏膩為宜。

常用藥:蘇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陳皮燥溼化痰,行氣降逆;白朮、茯苓、甘草運脾和中。

痰多,胸滿不能平臥,加葶藶子、萊菔子瀉肺祛痰平喘;肺脾氣虛,易出汗,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