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同志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對秦國來說是偉大的一生,《史記》曾這樣評價呂不韋——“秦滅六國,蓋始於魏冉,而成於呂不韋、李斯”。但是,如果說到呂不韋對國人乃至中國文化的侵蝕,把他千刀萬剮都難辭其咎,因為,他實在卑鄙無恥。
呂不韋本是衛國商人(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與范蠡相比,呂不韋有著完全不同的一本生意經:首先結交權貴,靠權勢壓榨牟利;然後囤積居奇,囤積居奇其實並沒有錯,有錯的是以弱者為剝奪物件,以買者的生命作為代價換來財富。據說他早年發家就是因為囤積了糧食,然後在衛國荒年賣高價,終於換得了第一桶金。
然而,呂不韋不地道的地方,是在一個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碰到了一個合適的人,用一種無恥的方式回答了“什麼最賺錢”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改變了呂不韋的一生,但呂不韋始於斯,也終於斯。
當時諸侯經常結盟,只是這種盟約往往很不靠譜。盟國之間互相不信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往往要把一個王子或王孫置於對方國度居住,就算作為人質押給對方。
當然,這個被質押的貴胄肯定會比較鬱悶。
呂不韋年輕的時候,秦國跟趙國是盟友。鑑於秦國野心勃勃,按照慣例,趙國同樣要求秦國質押一個王子,這個秦國王室子孫叫做子楚。子楚雖然是王子,卻是庶出(秦諸庶孽孫),而且待在趙國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秦安國君似乎並不怎麼在乎子楚的生命,經常派兵問候趙國城池(秦數攻趙,趙不甚禮子楚)。子楚的生活自然過得不怎麼樣,終於混到連車馬都坐不起了。
第一章 金融,誰主沉浮(14)
直到有一天,他在大街上遇到了呂不韋。
遇到子楚後,呂不韋很興奮,回家後跟父親商議,主題是探討如何賺錢。
呂不韋:“您說投資農業利潤咋樣?”呂父回答:“我覺得怎麼著也得10倍吧。”
呂不韋繼續提問:“那投資珠寶呢?”呂父以後的答案顯然沒加思索:“我覺得怎麼也得100倍。”
呂不韋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那我要是培養一個王子登上王位,能賺多少倍?”這次,呂父終於進行了思考,並很快得出了答案:“如果這樣的話,那就多得難以計算了!”
在呂氏父子的這次對答中,出色地回答了“幹什麼最賺錢”這個問題,答案是,投資世俗權力最賺錢。
然而,世俗權力的錢並不好掙,顯然,投資現任權力所有者成本很高,國王富有一國,不會在乎你的投資。這就要求選對投資方向,投資者要有戰略眼光,能選中沒有發軔的績優股,否則不但很容易血本無歸,而且有可能掉腦袋。呂不韋結交子楚,並非因為與子楚有共同的理想,準備共同寫本《商本論》。呂氏開始就將子楚的王位之路作為一筆生意,將子楚作為“奇貨”,並稱呼子楚為“異人”。
按照上述邏輯,呂不韋父子進行了可行性分析。
秦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異人不是長子,他的生母夏姬也不受寵愛,似乎繼位的可能性不高。異人自己肯定也知道自己繼位的可能性不高。正因為如此,這種投資一旦成功,收益無窮。
理論上秦國應該從華陽夫人的子嗣中冊立王子,問題是,華陽夫人沒有親生子嗣。結論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秦國新一代領導人必然從現有王子中產生。不過,如果安陽夫人能賞識子楚,繼而將其收於門下,答案就有意義了。
呂不韋好像跟子楚的交情還不夠深,以比喻的形式向子楚提了一個問題:
“我想幫您把您家大門整修一下。”
子楚對修大門的問題似乎並不感興趣,便說:
“你要修就修你自己的家門,別拿我做試驗。”
呂不韋見子楚不能參透機關,於是直言不諱:
“我想幫您登上王位。”
估計最初子楚對呂不韋並不怎麼相信,不過反正也混得不怎麼樣,你要幫我,總不是壞事。呂不韋以自身財力為賭注開始了艱苦的公關(以其物獻華陽夫人),終於讓子楚在華陽夫人處獲得了歡心,並最終登上王位。
總體上,方法是無恥的,公關是成功的,收益是豐厚的。
更豐厚的收益還在後面,因為,子楚有一個叫做嬴政的兒子。嬴政當權後,呂不韋一躍成為一代權相,終於做成了這筆最賺錢的生意,卻開了商人惡劣的先例——依靠世俗權力謀利。
公平地說,呂不韋當上秦相後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