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的音符,展現在了聽者的耳邊,彷彿只要稍稍的一用力,就能夠進入這理應湮滅了的歷史長卷之中的世界。
而作為在周朝時期被極度推崇,甚至被尊稱為禮樂的古琴,卻是在第八章節才姍姍來遲。
整首《簫韶》用了一節去描寫仙界,六節去描寫小民,到了第八節的皇宮,曲子放棄了富麗堂皇的描述,反而用了古琴去策劃了一個清和淡雅且古樸莊重的人間至極。
古琴本就有著和、靜、清、遠、古、恬、逸、雅、潔、潤、圓的特點,獨奏的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被寄寓了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因而被周朝的統治者定為了禮樂。
一個章節的古琴獨奏彷彿能夠使聽者聽到在那輝煌古樸的皇宮中,貴人侍子相顧往來,卻有條不紊;帝王貴族以禮相待,平和莊重……這樣的場景。雖不如現代古裝劇中的輝煌富麗,但是卻自有一番天朝的大氣景象。
最後一段便是全曲終結的第九段。典儀中說的話:“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這“鳳凰來儀”指的就是這第九章,能夠使鳳凰來儀的,就是這全曲的第九章節。
古琴莊重大氣,潺潺不絕;揚琴剛柔並濟,清脆迴環;豎琴柔美清澈,委婉動人;二胡深沉悲悽,氣勢壯觀。種種曲調交織相纏,匯聚一堂,在第九章的一開篇就給人一種恢弘肅穆的龐大感。
這樣的場面,極其壯觀,卻又讓人難以喘息,彷彿最底層的血脈被什麼喚醒,蠢蠢欲動。
甘美幽雅的排簫和清麗委婉的秦箏彷彿從遠處逶迤而來,帶著意想不到的龐大氣勢,掙脫了俗世,高高在上,卻在所有人都匍匐敬畏的時候,長鳴遠去。
世人則被這一瞥到的鳳凰絕世的風姿和氣度所傾倒,他們因為自己的血脈而驕傲,因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他們載歌載舞,為他們的世界所歡呼,為他們的世界所祈禱。
中華盛世,四海矚目,華夏厚土,普天同慶,願我中華民族萬世興洪!
在激昂卻悠遠的遺音中,一曲完結,作為演奏者的周逸清他們沉浸在這樣的自豪和傲骨中不可自拔,他們彷彿能夠透過歷史的隧道看到曾經的華夏人民借用了這樣一種方式,來告訴他們曾經的輝煌和不屈。
百年國恥,百年國辱,是不是就需要這樣一種心態,來洗脫、來涅槃?
胡監製他們站在錄音室外,聽著剛剛錄下的曲子,淚流滿面。
怎麼能夠不淚流?怎麼能夠不悲愴?怎麼能夠不自豪?他們是華夏人,他們一次又一次的面對危機佇立不倒,他們一次又一次的為他們的祖國所祈禱,他們一次又一次的為了曾經後悔且懺悔。
中華盛世,四海矚目,華夏厚土,普天同慶,願我中華民族萬世興洪!好一個,中華盛世,四海矚目,華夏厚土,普天同慶,願我中華民族萬世興洪!
為了這億億萬萬的華夏民眾所期盼的錚錚傲骨,胡監製看著同樣沉浸在曲子中的演奏者,哭著笑了。
而坐在逸音清韻琴前面的周逸清並沒有在這樣一種狀態中沉浸太久,大概是因為這首曲子本來就是以他的“掌控”狀態為主導的吧,手不撥絃,周逸清卻將所有人的心理都牢牢掌控,將一個盛世繁華給展現出來。
悄悄的從錄音室裡出來,周逸清找到了胡監製,等待著他平靜自己的心情。
“周先生,我失態了。”看到周逸清,胡監製快速的將自己的情緒收斂了起來,只是眉目間還隱隱有著殘餘的震撼。
對比起胡監製,周逸清冷靜很多,一身的晉魏風骨外是與唐卿之如出一轍的淺笑:“能夠讓胡監製失態,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但是,胡監製,這樣的《簫韶》是不完美,我們的人不夠,所以一些細節還需要進行後期合成,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夠在中間加入鼓。”
對於周逸清的要求,胡監製沒有任何延遲就答應了,還有著一種迫不及待的感覺:“當然可以。細節部分今天能夠錄製完成嗎?鼓的話,要求不是很高,過兩天就可以了。”
“謝謝胡監製。”周逸清拿出一沓寫滿了字,但是看上去幹淨而又整潔的紙遞給了胡監製:“這是《簫韶》的曲譜,希望後期人員能夠嚴守著這份曲譜去完成這曲《簫韶》。”原本週逸清自己寫的曲譜根本就見不得人,這是唐卿之臨時給他謄寫的一份。
“沒問題,沒問題。”胡監製接過這一沓稿子,也沒有仔細的看看,就遞給了旁邊的工作人員。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夠將《簫韶》做出一份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