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堡大捷,貴妃被遣送出宮,李昂殺隴右節度副使董延光這些事情時候。御史雷英突然上表彈劾四鎮節度大使王忠嗣七條大罪:
第一,統帥無方,治下不嚴,至手下官將屢屢當街行兇,乃至破門而入形如強梁。
第二,賞罰不明,任人為親。手下將士屢建奇功,卻視而未見,未予提拔賞賜,對親信部屬卻連連提拔重用,令隴右軍心渙散,民怨沸騰。
第三,陽奉陰違,公報私仇。石堡戰役之時,鄯州府庫中糧草財帛堆積如山,王忠嗣因忌恨副使代其出任大軍主帥,前方請糧請賞,王忠嗣扣壓不發,以至數萬大軍士氣低迷,傷亡過萬。
第四,藐視君上,目無法紀。董延光身為天子欽封的大軍主帥,身懷聖旨,王忠嗣依仗軍中親信眾多,悍然軟禁董延光,強奪兵權,謀取軍功。
第五,違抗聖意,拒不出兵。王忠嗣手控四鎮重兵,天子下旨攻取石堡,卻敷衍了事。
第六,擁兵自重,居功自傲。王忠嗣自恃有功,身兼四鎮節度,控邊萬里,大唐強兵勁旅半納其手,卻不知謙讓辭避,
第七,勾結東宮,圖謀不軌。
雷英這道奏疏一遞上去,頓時引發軒然大波,朝野震動。
普通老百姓多認為雷英是無中生有,忌賢妒能,冤枉王忠嗣。
朝中官員卻不這麼想,作為既得利益者群體,多數官員都不願看到王忠嗣兵權過重,而且他掌控的四大軍鎮、河東、朔方、河西、隴右,正好環拱著長安,如果王忠嗣真有不臣之心,後果將不堪設想。
因此在這一點上,不管是李林甫一派的官員,還是其它派系的官員,不管是正直的。還是懷有私心的,都不願看到這種局面持續下去。
而且,朝中官員多數清楚,雷英彈劾王忠嗣的七大罪狀。並非完全是憑空捏造。多數還是有事實依據的。
你手控四鎮勁兵,又違抗聖旨,不管你違抗聖旨有多麼充分的理由,但在朝中大臣們看來,這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現在王忠嗣出任四鎮節度未久。還好說,如果讓他再控制四鎮一兩年,提拔安插好自己的親信部屬之後,誰還能制約得了他?
緊隨雷英之後,上表彈劾王忠嗣的人越來越多,彈章如雪片般飛到天子案頭,彈劾王忠嗣的罪名也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場巨大的風潮。
皇帝李隆基正在為楊玉環的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