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距離北方北方太遙遠了,不利於掌控幽雲、河南、山東、河東等地。此時要將中央機構,轉移到北方,加速北方重建。不然快馬傳送,速度太慢,不利於訊息傳遞,更是容易造成藩鎮割據。
“陛下,請還都汴梁!”此時万俟髙說道。
“還都汴梁!?”趙樸立時有種雷住的感覺,“各位卿家,也要還都汴梁嗎?”
“陛下,杭州地勢偏南,暫時為都城尚可,卻非久呆之地,請陛下還師汴梁!居天下之中,掌控天下,如此方能保大宋萬年平安!”一個大臣說道,主張還都汴梁。
“陛下,被北方久經戰亂,早已經被打成來一片廢墟。而汴梁地方宮殿,更是損壞嚴重呢,此刻還都汴梁,需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此不利於大宋安定,請陛下,暫時減緩遷都汴梁!”
另一個臣子反對道。
“不可,遲行動不如早行動。雖然我朝奪回了幽雲十六州,只是前線局勢依舊不穩。金軍虎視眈眈,隨時要寇邊,入侵長城之內。此時危險至極,陛下需要還都汴梁,方能安定人心,有利於鞏固邊防。其二,西夏威脅西北,我朝不得不防!”
一個兵部的官員,站在軍事上,站在戰略的角度分析道。
“汴梁,居黃河之邊,四周少山嶺險要利於進攻,不利於防守。我朝若是還都汴梁,必然再次上演靖康之恥!與其還都汴梁,不如遷都洛陽!”趙鼎說道。
“天時不如地裡,地利不如人和!只有我朝有強軍在手,主動出擊,將敵軍滅殺於塞外,蠻夷豈會寇邊!”史浩說道。
說著,大臣們爭吵了起來,為了定都何處。而爭吵起來。
在第二次北方前夕,各個大臣想著是,能不能打勝,若是打敗之後。如何減緩損失。
而此刻,宋軍大勝了,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長城之內,多是宋朝領土。只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定都何處。此時杭州,臨時首都作用也消失了,必然要遷都,加強北方的控制。
只是何時遷都,定都在何方。爭吵不一。
直到早朝結束了,也沒有爭吵出個所以然。
…………
下了早朝之後,趙樸一直在思考,該定都何方。
初步的設想中,最佳的定都地點應當是幽州。
幽州就是後世的北京。
定都北京有利於加強國防。有天子守國門的色彩。一旦遼東、蒙古等地出了變故,可以快速出擊,秋風掃落葉般,將危險扼殺在萌芽中。而北方的風霜,也有利磨練堅強的意志,不然在南方暖風中,吃不得苦。離滅亡也不遠了。
而在後世,日本侵華,外蒙古獨立,就是因為老蔣定都南京,致使北方國防虛弱。即便是丟了東北,丟了外蒙。老蔣也感覺不到一絲危機感,才給了日本、蘇聯可趁之機,釀成大禍。
只是,此刻,還真的不能定都幽州。
幽州太靠北了。不利於對江南的掌控,容易造成國家分裂。在明朝,北方與滿清、農民軍拼殺不休時,南方在坐山觀虎鬥,沒有一絲危機感,結果北方完了,南方也掛了;而清朝,一個武昌起義,結果南方紛紛獨立,整個國家分崩離析,軍閥割據不斷。
而宋朝,就精明瞭很多,定都汴梁,處在中部,很好的掌控了南方。即便是靖康之變後,也能很快立足於南方,與金國對峙,而後世的明朝則是差了很多。
此外,若是定都幽州,糧食也是問題。
後世的明清時代,至少還有漕運,可以透過京杭運河,運來糧食。可是這個時代,京杭運河,只是運輸到汴梁一帶,沒有通往北方的運河。若是定都幽雲,鐵定是糧食緊缺。
而最為緊要的是,幽雲十六州,自從石敬瑭以來,長達二百年的時間,都與漢地隔絕,屬於遼國的領土。長期的隔絕,致使當地的漢人對中央缺乏認同。
這次攻打幽雲時,遭到了幽雲地區百姓強烈的抵抗,在一些城池,更是發生了屠城事件。
雖然戰前,趙樸再三強調軍紀,只是一些時間,還是難以避免,比如屠城。
戰爭是罪惡的,當戰爭開打後,儘量的剋制,儘量的避免不道德行為發生,可最後還是要發生。當攻入城內時,守城的平民與將士沒有太大區別,只要是沒有放下武器,都是敵人,都要砍殺。
而普通的平民自然要被拉壯丁,前往守城,這樣不可避免要成為炮灰,與攻入城內的宋軍激戰。
幽雲十六州百姓,對宋朝隔閡極深,遷都幽州,缺乏群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