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從來就不缺和皇帝對著幹的大臣。孝宗估計要是自己不遂了那些人的願他們肯定會一直鬧下去。弄不好到最後就演變成一場政治危機了。“哎,難辦啊。”
“父皇,到現在只有兒臣親自平息了安化王的造反和韃靼的進犯才能平息這場危機。到時候就是那些大臣們也沒什麼可說的了,並且也可以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你想怎麼辦?”孝宗問道。
“稟父皇,兒臣想親征。這是現在最好的方法了。”
“親征?”如果是幾年前,孝宗一定不會答應,但是現在,“好。照兒,你現在越來越有當年成祖之風了。”孝宗拍著朱厚照的肩膀,朗聲大笑道。危機同樣也是機遇的另一種形式。
之後,孝宗和朱厚照商量了一下親征的細節。當天下午,孝宗便釋出了朱厚照親征寧夏和三邊邊關的詔書。
而大臣們也都停了下來,不再上書。他們在等。等朱厚照親征的結果。勝了最好,要是敗了,那麼再換一個太子也不是不可以。雖然孝宗沒有其他兒子了,但是不代表皇室沒有其他藩王了。
寧夏,此時戰火已經遍佈整個寧夏,並且已經有了向陝西蔓延的趨勢了。不,是一定會蔓延到陝西。因為叛軍要奪取西安,也就是長安。
長安,明朝建國後被改為西安路,雖然現在他只是明朝的一個省的三司首府,但是它本身的歷史賦予了它不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它是中國所有城市之中作為國都時間最長的一個城市。前後十七個朝代及政權建都長安,時間加起來超過一千兩百年。
它的歷史賦予了這座城市皇權的象徵。雖然它現在不是國都,但它在明朝人的心中的地位一點都不落於北京。奪取長安對安化王意義重大。
長安,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自古以來就有得關中者得天下之說,長安作為關中的中心,奪取了長安就相當於奪取了關中。就連闖王李自成也是在攻陷了西安之後才敢建立大順政權,進而稱帝的。關中四周的天險使得它可以擋住來犯之敵的腳步,關內大量肥沃的土壤和大量的百姓是成王霸之業最好的根基。
控制住寧夏之後,安化王朱寘鐇便開始集結兵馬,他要儘快佔領西安,因為佔領了西安他就基本上立於了不敗之地。關中進可攻退可守,皇者之地也。
而遠在邊關的楊一清此時不但得派出兵力剿滅安化王的叛變,還得留住大部分的兵力防禦韃靼。他現在能做的就是儘量將安化王困在寧夏,然後等朝廷大軍前來之後再合併剿滅叛軍,然後在想辦法逼退韃靼大軍。
而朱厚照此時已經準備妥當踏上了前往陝西的道路。他不打算去寧夏了。
第八十四章 周東: 我和你槓上了
更新時間2012…5…17 19:26:55 字數:2784
朱寘鐇的封地在寧夏,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明朝時寧夏在行政上它也是屬於陝西的,不單單是寧夏,就連甘肅在明朝的時候也是屬於陝西管轄的。雖然如此但是在稱呼上,人們卻習慣性的把寧夏和甘肅單獨拿出來稱呼而不合陝西連在一起。這就好比明朝的遼東行都司,在行政上遼東行都司是屬於山東的,但是卻從來沒有人稱呼遼東的時候說成山東遼東行都司,往往都是單獨把遼東拿出來稱呼。這也都是習慣使然,寧夏、甘肅這些地方以前也都是單獨的行省、或府,直接歸中央管轄。時間長了人們就習慣於把這些地方單獨分出來稱呼。
而此時整個大明的目光全都聚集到了寧夏。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喜歡在春夏之交。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開始變暖了,寒冷是所有軍隊的天敵,特別是對於普遍以溫暖為主的中原來說,在冬天深入大草原和遊牧民族作戰簡直就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到時候恐怕光是寒冷就限制住了軍隊兩成的戰鬥力。
另一方面,春夏之交,正式中原糧食快要成熟的季節,這個時候作戰可以保證到時候有充足的糧草供應。
而與之相反,北方的遊牧民族卻往往最喜歡在冬季進犯邊關。春夏季節北方的遊牧民族們同樣也要忙於放牧,但是到了冬天由於嚴寒導致他們糧食緊缺,這時為了捱過嚴寒的冬天他們就不得不南下劫掠。
此時朱厚照正率領八萬京軍往陝西趕去,這裡邊自然也包括鐵血軍了。對於朱厚照來說安化王的造反是小事,從他造反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了要失敗。但是朱厚照對韃靼小王子卻不得不重視。作為蒙古歷史上自蒙元之後最傑出的一個一位